歐洲中古史,自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到十七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共經歷了一千一百多年,可分為封建社會形成(5-11世紀)、繁榮(12-15世紀)和衰落(16-17世紀中葉)等三個階段。就文學史而言,中古文學只包括前兩個階段,后一個階段就屬于文藝復興時期了。
恩格斯說:“中世紀是從粗野的原始狀態發展而來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學、政治和法律一掃而光,以便一切從頭做起。它從沒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來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殘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在古羅馬文明的廢墟上,入侵者逐步建立起以基督教為精神支柱的封建社會,國王、封建主、教會成為國家的統治支柱,基督教僧侶壟斷了文化教育,從精神上麻醉人民,采取愚民政策,制造迷信觀念,宣傳禁欲主義和出世主義,把哲學變成神學的婢女,把科學變成宗教的仆人,把邏輯學變成教會戰勝異端的工具,把文學變成圣者的言行錄和用來宣傳《圣經》,把音樂變成做禮拜的圣歌,把法庭變成宗教裁判所。總之,一切服從教會的宗教教條,《圣經》在法庭上具有法律的效力,“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宗教和神學的這種無上權威,“是教會在當時封建制度里萬流歸宗的地位的必然結果”(恩格斯)。因此,在中古歐洲文學中,宗教的或教會的文學占突出地位。但是,隨著農民與地主的矛盾加劇,那些活躍于整個中世紀的反封建的革命反對派,其“社會政治理論大體上必然同時就是神學異端”,人民群眾的世俗文學沖破封建教會的專制禁錮,以口頭形式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直到后人整理編纂成文字形式。
中古歐洲文學主要有教會文學、騎士文學、民間文學和城市文學。
教會文學在中古初期壟斷了歐洲文壇,作者一般都是僧侶,用拉丁文寫作。他們從教會與封建主的需要出發,極力宣揚“原罪”、禁欲主義和宿命論,勸誘人們通過塵世的苦修進入幸福的天堂。教會文學品種繁多,有圣經故事、圣徒傳、祈禱文、苦修傳說、言行錄、贊美詩、奇跡故事、宗教劇等。在表現形式上,常常采用象征手法,描寫夢幻的遠離現實的故事。教會文學是統治階級奴役人民的精神鴉片。
騎士文學是封建世俗文學,盛行于十二到十三世紀。它是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騎士制度的形成而產生的。騎士文學分為騎士抒情詩和騎士傳奇。騎士抒情詩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最為流行,《破曉歌》為其代表作。騎士傳奇主要以騎士征戰冒險、建功立業、愛情和忠君為內容,作品大都是虛構的,反映的生活面比較狹窄。騎士傳奇有三大系統,一是古代系統,多為模仿古希臘羅馬的作品,如《特洛亞傳奇》;二是不列顛系統,如《亞瑟王傳奇》;三是拜占廷系統,主要模仿希臘晚期故事。騎士傳奇在十一至十六世紀流行于歐洲各國,它把騎士制度理想化,反映了騎士階層的思想感情,為維護封建制度服務。隨著騎士制度的衰落,騎士文學也走向沒落。騎士文學關于人物外形、人物心理、生活細節的細致描寫,在長故事中突出中心騎士,這些藝術特點對后世的長篇小說的創作和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有一定影響。
民間文學沒有被教會文學消滅,它沖破封建教會的專制禁錮,創作出形式千變萬化,體裁豐富多樣的文學作品,包括神話、傳說、歌謠、英雄敘事詩和戲劇,其中英雄史詩影響最大。它隨著封建國家的形成而產生,一般都是人民群眾的集體創作,表達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反對外族侵略的斗爭,反映了人民的勤勞生活和追慕自由幸福的理想,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內訌,歌頌了勇士的業績,表現出封建忠君思想,摻雜著一些教會文學的因素。英雄史詩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映氏族社會末期蠻族各部落生活的作品,以神話和傳說中的人物為依據,歌頌部落英雄,主要在口頭流傳。其代表作是公元六世紀在盎格魯·撒克遜人中形成的《貝奧武甫》,這是中古歐洲英雄史詩中最早、最完整的作品。第二類是產生較晚,以歷史人物和民間傳說為依據,以抗御外族入侵、提倡忠君愛國、維護國家統一為己任的英雄作主人公的史詩,從思想到藝術性上更趨成熟,如十一世紀形成的法國的《羅蘭之歌》、十二、三世紀在德國巴伐利亞人中產生的《尼伯龍根之歌》、十二世紀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及基輔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等。
隨著城市的大量出現,從十一世紀起,流行起反映城市市民階級感情的城市文學。早期城市文學大多數是民間創作,如民間故事、寓言、笑話、格言、諺語等。后來又形成諷刺詩、隱喻詩、小說以及同教會勢力相對立的世俗喜劇、道德劇、傻子劇等。它具有強烈的現實性,真實描寫市民生活,歌頌市民的機智、勇敢、聰明和樂觀主義精神,也揭發市民貪婪自私的一面,對封建教會的殘酷統治與虛偽、狡詐加以諷刺和揭露。如《驢的遺囑》、《神甫阿米斯》。城市文學在法國最為流行,共代表作是著名諷刺長詩《列那狐的故事》。
在中古末期的意大利,誕生了“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但丁。他用《神曲》為中世紀作了一個詩的總結,宣告了新時代的來臨。《神曲》的問世,標志著中古歐洲文學迎來了資產階級“文藝復興”的新曙光。
上一篇:中古亞洲文學
下一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