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覽
空見與有見,并在一心中,此心若他無,空有之見當(dāng)何在?
——王玄覽
簡介
王玄覽(公元686~697年),本名暉,唐代高僧,法名玄覽,廣漢綿竹(今四川綿竹縣)人。思想源于道家而雜有佛家的色彩。因襲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命題,認(rèn)為消滅一切知識(shí),就能“得道”。著有《玄珠錄》。
人物小記
王玄覽47歲時(shí),受益州長史李孝逸的召見,深受禮愛。隨后,兩人一起同游各大寺院。寺僧聞聽王玄覽到來,便向他提出好多佛教經(jīng)典或理論方面的問題。王玄覽便以整齊有韻的四句話來回答,都符合大乘典籍的說法。
詢問的人很多,沒有一人難倒王玄覽。當(dāng)時(shí),國家恩準(zhǔn)可度道士,王玄覽便到成都至真觀出家。他一到成都,達(dá)官貴顯,四方人士,都聞名求見。有的來詢問前途如何,有的來談經(jīng)問道。來人臨走時(shí),都想讓他題個(gè)詞,有的還想讓他把談話內(nèi)容寫成書。王玄覽有求必應(yīng),于是他著手寫成了《真人菩薩觀門》兩卷,交給了來訪者,后來,此書流傳民間。
王玄覽60多歲時(shí),曾因事坐牢一年,在獄中仍著述不止。公元697年,武則天召他入京,行至洛州而死。主要著作:《遁甲四合圖》、《真人菩薩觀門》、《混成奧藏圖》、《九真任證頌道德諸行門》、《老經(jīng)口訣》等。《玄珠錄》是王太霄匯集王玄覽與謝法師、杜尊師、李煉師及其弟子詢經(jīng)問道的記錄,代表了王玄覽的核心思想。
主要思想
王玄覽的思想源自道家,兼采佛家之學(xué),表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以道為主夾雜佛家學(xué)說的合流色彩。他以“道”為最高范疇,認(rèn)為“道”是“可道”與“常道”的統(tǒng)一體?!俺5馈鄙斓兀翱傻馈鄙f物。天地?zé)o生無滅,因此“常道”才是真、是實(shí);而萬物不能長存,故“可道”無常,是假,即“可道為假道,常道為真道”。(見《玄珠錄·卷上》)
在道與人的關(guān)系上,他認(rèn)為道與人也存在著“互相因”,道與人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聯(lián)結(jié),即“眾生稟道生,眾生非是道”。當(dāng)人的言行尚未完全置身于“道”的約束下,稱為“人顯道隱”,必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各樣的煩惱、痛苦。因此,修道者必須明了此種道理,下工夫修道,利用“可道”而修成“常道”。
王玄覽的另一理論是忘修心的修道論。王玄覽主張坐忘修心和定慧雙修的修道方法。他所說的“坐忘”就是煉神,要想練好坐忘,必須滅掉知見,只要知見滅盡了,才算得道了。他說:“知見隨生起,所以身被縛,無生無知見,是故得解脫?!彼€提出了具體的方法:“恬淡是虛心,思道是本真。歸志心不移變,守一心不動(dòng)散。”這實(shí)際上是道家道教的修行方法。
上一篇:王弼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王符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