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植
【原文】:
昔吾先君常侍,得幸漢桓帝,帝賜尚方竹扇。不方不圓,其中結成文,名曰九華。故為賦,其辭曰:
有神區之名竹,生不周之高岑。對綠水之素波,背玄澗之重深。體虛畼以立干,播翠葉以成林。形五離而九華,篾(miè)犛(lí)解而縷分。效虬龍之蜿蜒,法虹霓之氤(yīn)氳(yūn)。攄(shū)微妙以歷時,結九層之華文。爾乃浸以芷若,拂以江蘺,搖以五香,濯以蘭池。因形致好,不常厥儀。方不應矩,圓不中規。隨皓腕以徐轉,發惠風之微寒。時清氣以方厲,紛飄動兮綺(qǐ)紈(wán)。
【譯文】:
我的曾祖父中常侍曹騰,得到漢桓帝的恩幸。那時,桓帝曾將內廷所制竹扇賞賜給曾祖父。此扇樣式奇特,不方不圓,而且,扇子中間又結構成花紋圖案,扇名九華。我因此而為之著賦,賦文如下:
這是神人居住之處所產的稀世名竹,生在不周山的峰巔。它面對綠水白波,背倚幽谷深澗。竹子中空外堅,枝葉繁茂,翠綠成林。形體挺拔,多采絢爛。竹篾縷縷;薄如紙張,細若牛毛。篾條摹仿虬龍游動,曲折蜿蜒;取法彩虹橫空,煙水迷蒙蒙。抒發出自己的想像,薈萃了歷代的精華,編織出圖案重疊、花紋華美的竹扇。于是將它浸于特制的白芷、杜若的香湯之中,然后,用川芎擦拭,放在五香中搖動,用浸有蘭花的池水洗滌。順其自然之形,稍加整理,使之美觀雅致,樣式并不固定。扇形似方卻并不順應矩尺,似圓卻也不合圓規。一扇在手,玉腕緩緩搖動,和風微寒,隨扇而生。清氣陣陣,香風正濃,細絹纖纖,紛紛飄動。
【評介】:
曹植在《九華扇賦》小序里交待了作賦的原委:曹植的曾祖父曹騰得到漢桓帝的恩寵,桓帝將內廷所制寶扇賞賜給他。此扇樣式奇特,“中結成文”,勾引起作者諸多想象,便寫下了這篇賦。
這是一篇詠物之作。是曹植詠物賦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佳作。作者在文章的第一層里,用豐富的想像,描寫了扇子的基本原料——竹子生長在傳說中的不周山的高巔,其環境極為特殊:“對綠水之素波,背玄澗之重深。”因此,在那里長成的竹子也與眾不同:中空而通,形體挺拔,枝葉繁茂,絢爛多采。第二層,作者詳細地介紹了扇子的制作過程:先把砍來的竹子削成薄如紙張、細若牛毛的竹篾子(“形五離而九華,篾犛解而縷分”),再按事先設計好的圖案編織成花紋華美的竹扇(“效虬龍之蜿蜒,法虹霓之氤氳。攄微妙以歷時,結九層之華文”)。然后把編織好的扇子放在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香水里浸泡(“浸以芷若,拂以江蘺,搖以五香,濯以蘭池”),最后晾干,順其自然稍加整理(“因形致好,不常厥儀”),便把“方不應矩,圓不中規”的名種竹扇制成了。第三層說明這種扇子的功效:“隨皓腕以徐轉,發惠風之微寒。時清氣以方厲,紛飄動兮綺紈。”使用時只需緩緩搖動,便有和風微寒隨扇而生,并有濃郁的香氣也隨著陣陣清風撲鼻而來。作者這篇詠物之作,“刻畫精工,曲盡物態。”明人蔣仲舒十分嘆賞此賦形容之工致,他說:“字字圓通,中釀異采。其縷析九華之妙,雖未經目,恍如見之。”可見曹植詠物之作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讀后,一把十分精致的九華扇就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了。當然,從中也可看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無窮,才能不盡,實在令人贊嘆。
此賦雖系詠物之作,但不乏賦體的鋪陳渲染,排比對偶,比喻夸張,抒情想像的特點。扇子的制作過程是用鋪陳手法進行描述的,竹子生長的環境,扇子樣式的奇特,使用效果的顯著都是使用了對偶、排比、比喻、夸張的修辭方法大肆加以渲染的。如用“效虬龍之蜿蜒,法虹霓之氤氳”“方不應矩,圓不中規”等工整的對偶句極言其樣式奇特。用“浸以芷若,拂以江蘺,搖以五香,濯以蘭池”排比句式詳寫了扇制作之精細。文章由曾祖父的九華扇聯想到扇子原料的產地,再由產地環境的特殊,想到所生竹子也必然是奇特的。然后又多著筆墨,由奇特的竹子聯想到制作的精細。最后,正因為制作工序復雜,所以想到所制扇子的功用效果也十分顯著。作者系王宮貴族子弟,恐怕無心深入工房細看制扇過程,這些細致的描寫,全憑作者豐富的想像。想像豐富,描寫工細便成為本賦的又一特點。文章結構清楚,條理分明,而且重點突出。全篇文筆流暢,語言清秀華美。對后世詠物賦寫作產生了很好的影響。陳壽在《魏志》本傳里評道:“文才富艷,足以通后葉。”
曹植的詠物賦,從來不單是就物寫物,而往往要寄寓理想,抒發懷抱。本賦除抒發對九華扇作工精細、效用顯著的贊美感情之外,還抒發了對先祖的懷念和對建功立業的向往之情。同時,還流露出“曹氏有功于漢室”的思想感情。曹操在世,曹植曾跟隨東征西討,一直想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抱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曹植多么渴望自己也像九華扇那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啊!
上一篇:班固《兩都賦序》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褒《九懷》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