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
凡物窮則思變,困則謀通。
——王弼
簡介
王弼(226年~249年),字輔嗣,山陽(今河南焦作)人,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玄學貴無論的創始者之一。
人物小記
王弼在少年時就“好老氏,通辯能言”。他曾與當時許多清談名士辯論各種問題,以“當其所得,莫能奪也”,深得當時名士的賞識。王弼為人高傲,“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
王弼雖然年紀不大,卻已為《老子》作注。當時的大學問家,正始玄學的領袖何晏,比王弼大近40歲,也曾為《老子》作注,聽說王弼已為《老子》作注,大為驚奇,乃親至王弼處。相見之后,何晏見王弼注文,自覺精奇無比,大為嘆服。由此兩人竟成為忘年之交,共同創立了魏晉玄學派。在何晏的推薦下,王弼被任命為尚書郎。
主要思想
王弼在關于“以無為本”的理論中,強調“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認為,作為萬物之宗的“無”,不能獨立自明,必須通過“有”,從天地萬物的存在上去明了,“無”是萬物的“所由之宗”。
王弼強調萬物存在的統一根據,認為此根據表現在萬物之中,只有通過萬物才能把握它。這種理論在思維上有相當的深度和意義。但是,他把這統一根據歸結為“無”,而且又把它夸大為一個不隨萬有變動的絕對的根據。他說:“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周易·復卦》注)。從而陷入了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王弼很強調“無”的“自然無為”,他認為萬物都表現為一種必然性,即所謂“物無妄然,必由其理”。王弼的這些思想對以后宋明理學有相當的影響。
王弼的《易》學,一反兩漢象數之學,而提倡領會玄旨的義理之學。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了“尋言以觀象”,“尋象以觀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的解《易》方法。特別強調“得意”的重要,認為:“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忘象者,乃得意者也”。
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象”只取其精神而無視其形式,是一種擯斥象數之學“存象忘意”的新的解《易》方法,也是王弼建立“以無為本”理論體系所依賴的根本方法,具有普遍的玄學認識論和方法論意義。王弼曾明確聲稱:“無”“不可以訓”,“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是道不可體,故但志慕而已。”他認為,作為萬物之本的“無”,無言無象,如果只停留在言象上,不可能達到對“無”的認識和把握。王弼認為,“無”不能自明,必須通過天地萬物才能了解,從方法論來講,也就是“意以象盡”,“尋象以觀意”的意思。而之所以能以象觀意,那是因為“有生于無”,“象生于意”。因此,從“以無為本”的理論講,必然得出“忘象得意”的結論,也必須運用“忘象以求其意”的方法去把握“無”。王弼這一方法論,包含通過現象探求本質的合理因素。但由于過分強調“得意在忘象”,片面夸大“立言垂教”,而“弊至于凐”,進而認為,圣人“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從而帶上了神秘主義的色彩。“得意忘象”作為一種方法論,不僅對玄學貴無理論的建立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當時佛教理論在中國的傳播也起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王安石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王玄覽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