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
凡人君之治,莫大于和陰陽。陰陽者,以天為本,天心順則陰陽和,天心逆則陰陽乖;天以民為心,民安樂則天心順,民愁苦則天心逆。民以君為統,君政善則民和治,君政惡則民冤亂。
——王符《本政》
簡介
王符(公元80~167年),字節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東漢后期進步思想家。他一生隱居著書,崇儉戒奢、譏評時政得失。因“不欲彰顯其名”,故將所著書名之為《潛夫論》。王符思想深刻、觀點鮮明、文筆犀利,至今讀其作仍給人一種淋漓暢快的感覺。
人物小記
相傳,王符愛柏如癡,在七松亭山脊(即今潛夫山)植柏17行,每行24棵,除大殿、亭、閣占地外,植柏360棵,對新植之柏,均早起晚寢,下水蔭溝挑水澆灌,途遇求飲者,慨然予之,一視同仁,窮富不偏。飲者過后,均避而棄之重挑,其嘆曰:“柏之清高,與人無爭乎!”是年夏初隴上大旱,田禾半枯,危及新植之柏,王符挑水更為艱辛,但途遇求飲者,仍不推辭。
一日,土地神欲試王符之誠意,化一白須老翁,言:上七松亭玉皇廟乞雨,翁癃喘,步履艱難,曲徑蜿蜒,緩緩而上。王符挑水途經翁身邊,翁求飲,符予飲之,避翁棄之復挑。二經翁身邊,翁又求飲,符予飲之,避翁棄之再挑。三經翁身邊,翁再求飲,符慨然予之,避翁仍棄復挑。時已烈日當空,符至山腰,翁不見蹤跡。符念及翁年邁,疑其介意而避,故四處尋呼。土地神深感其善,上奏玉皇大帝,善感天地,賜降甘霖,滋潤萬物,百姓亦沾雨露皆感其恩。之后,王符挑水澆柏,知者均避之,渴不求飲,在鎮原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夫子挑水潤柏王,寧愿渴死不敢嘗?!彪m是古老的傳說,王符事柏之誠、育柏之苦可見一斑。
主要思想
王符的哲學思想有唯物論傾向,認為天地萬物的根源是元氣。“上古之世,太素之時,元氣窈冥,未有形兆,萬精合并,混而為一,莫制莫御”,以后元氣自然分化成陰陽,產生天地、萬物和人類。天地人“三才異務,相結而成”,既相互聯系,又各具特殊地位和作用。事物是運動變化的,有“盛衰”,有“推移”,“積微成顯,積著成體”。這些都是氣的作用。
在政治上,王符揭露了社會的種種黑暗和嚴重矛盾,要求改革吏治,愛惜民力,選拔賢能,不“以族舉德,以位命賢”,反映了下層地主知識分子參加政權的要求。
王符反對卜筮、巫祝、看相、占夢等迷信活動,提倡學習,認為人的高貴在于聰明智慧,智慧、才能來源于學習?!半m有至圣,不生而知;雖有至材,不生而能”,“人不可以不就師矣”,否定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上一篇:王玄覽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申不害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