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美國詩人、批評家、意象主義*文學運動的創始人之一。生于愛達荷州的海利。父親是一位土地局的職員。龐德1901年入賓夕法尼亞大學。1903年轉入哈密爾頓大學。1905年又返回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羅曼語言文學。在大學學習期間,他掌握了九種語言,學習了英語語法和英國文學。1906年他去法國普羅旺斯、意大利、西班牙等地旅游。1907年,年僅22歲的龐德,擔任了印第安納州華巴斯大學教授。數月后,因與校方爭吵而決裂,于次年離開大學講壇。1908年龐德告別美國赴歐。1913年,他與休姆*、弗林特*等人在倫敦發起意象主義詩歌運動。1914年編成《意象派詩選》第一集。不久他脫離了意象派而轉入旋渦派*。1920年去巴黎,與海明威*相遇。1924年去意大利。1928年在拉布洛定居。在意大利期間,他擁護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政權,每周在羅馬電臺作一次吹捧法西斯主義,攻擊猶太人,攻擊羅斯福領導的美國作戰政策的講演。1943年他被控為有叛國罪。1944年被美軍俘虜,囚在比薩俘虜營中。1945年被押赴華盛頓受審,后因精神錯亂而被送進病院,在病院被整整關了12年。1958年由于著名詩人弗羅斯特及一些同情者的呼吁,官方取消了對他的控告。獲釋時,龐德已73歲。他又返回意大利在威尼斯定居。1973年11月病逝。
龐德的社會政治思想有些是守舊和反動的,但他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活動卻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龐德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對于意象派詩歌的提倡。他是意象主義文學運動的創始人,也是意象派詩歌理論的奠基人,他和休姆、弗林特發表的意象主義三點宣言,實際已成了意象派詩歌運動的綱領。他一生創作甚豐,出有70部作品集,寫有1500多篇文章。代表作是長篇組詩《詩章》*。此外有詩集《狂喜》(1909)、《人物》(1909)、演講集《羅曼斯精神》(1910),英譯我國古詩《中國》,還譯過日本戲劇。重要詩作是《向塞克斯圖斯·普羅佩提烏斯致敬》(1917)、《休·賽爾溫·毛伯利》(1920)。此外,他還寫有歌劇和關于雕塑方面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詩章》中的《比薩詩章》曾獲1948年博林根詩獎。龐德早期的意象派詩作追求新穎、優美的意象,為當時的詩壇拓出了一條新路。后期詩作,如《詩章》等結構松散,用典過多,中間還夾雜有大段的翻譯和中文方塊字,比較晦澀難讀。龐德不但以其理論和創作,影響了英美現代文壇,而且還以其提攜后起之秀的獻身精神,為現代派文學的勃興作出了貢獻。1914年,他幫助詹姆斯·喬伊斯*發表了《青年藝術家的肖像》和名著《尤利西斯》*。同年,在他的推薦之下,艾略特*的《普魯弗洛克的情歌》得以發表。1921年,他還幫助艾略特修改他的代表作《荒原》*。他還校訂過海明威*、弗羅斯特*、勞倫斯*等人的作品。他對中國和日本的哲學與文學的介紹,掀起了英美文學界喜愛東方藝術與哲學的浪潮。所有這些,在英美文學史上,均占有一頁重要位置。
上一篇:平欽,托馬斯作品分析
下一篇:康定斯基,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