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傅開沛 【本書體例】
劉向
劉向(約紀元前77年一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今江蘇沛縣)人。經學家、文學家。曾任諫議大夫、光祿大夫、中壘校尉等職。他的著述豐富,有《新序》、《說苑》、《列女傳》、《列仙傳》等書,都可稱為“筆記小說”。其他著作有《別錄》《五經通義》等。
晉大夫祁奚老,晉君問曰:“孰可使嗣?”祁奚對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仇耶?”對曰:“君問可,非問仇也。”晉遂舉解狐。后又問:“孰可以為國尉?”祁奚對曰:“午也可。”君曰:“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子也。”君子謂祁奚能舉善矣。稱其仇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書》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祁奚之謂也。外舉不避仇仇,內舉不回親戚,可謂至公矣。唯善故能舉其內。《詩》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選自《新序》)
晉國大夫祁奚年歲大了,晉悼公問祁奚:“誰能接替你的職位呢?”祁奚回答說:“解狐可以。”晉悼公說:“他不是你的仇人嗎?”祁奚回答說:“你問的是誰能接替我的職位,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晉君隨即就起用了解狐。后來晉悼公又問:“誰可以勝任中軍尉呢?”祁奚回答說:“祁午可以。”晉悼公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奚答道:“你問的是誰可以勝任中軍尉,并不是問誰是我的兒子。”于是正直的人們都稱贊祁奚能推薦賢才。推薦他的仇人并不是向仇人討好,舉薦自己的兒子并不是結黨營私。《尚書》說:“不偏心,不袒護,王者之道平坦寬闊。”就是說的祁奚這樣的人呀。推薦賢才外不回避仇人,內不回避親戚,真稱得上是出于公心。正因為他本身正直,才能推舉與他同類的人。《詩經》說:“正因為他有這種品德,他推舉的人,也和他相似。”祁奚有這種品德呀。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幾乎是人盡皆知的舉賢之道,然而實行起來,卻非常艱難,連晉悼公這樣的人,也不理解了。
《祁奚舉賢》的特點是,事簡而意深,文短而情長。說它事簡,是說作品緊緊圍繞著“舉仇”與“舉親”的問題,展開故事,其情節也僅是人物之間的幾句對話。但是,它的意義卻并不那樣簡單。祁奚與解狐有仇,等他因年老辭職時,卻能公正、冷靜、客觀地對待解狐的才能,不計較個人的怨仇,毫不猶豫地將解狐推薦給晉君,接替他的職務。
在對待舉賢的問題上,祁奚能排除私念,出以公心,不論是仇人還是兒子,其標準是唯賢是舉,這一點是許多人不能做到的。試想,國家的中高級官員,在用人問題上,如能唯賢是舉,讓那些德才兼備者挑重擔,不搞拉幫結派,任人唯親,事業的興旺發達,就有了保證。《祁奚舉賢》的深刻意義,也就在這里。
本篇在藝術上也很有特點。在刻畫人物時,用了“舉仇”“舉子”兩個極端的例子,說明了祁奚一以貫之的“唯賢”原則。他回答晉君的話,更是擲地有聲,表現出這位老臣赤心為國、毫無私心、毫無諂媚求寵的剛正之氣。兩個故事不僅形成鮮明對照,而且在敘述方式上運用復沓的結構,因此雖短而有節奏。
上一篇:磬怪
下一篇:禁街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