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之氣
【概說】
“浩然之氣”最早由孟子提出,指一種剛正宏大的精神,對2000多年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根據(jù)《孟子·公孫丑上》記載,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請問老師,您的長處是什么?”孟子說:“我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公孫丑又問:“什么叫浩然之氣?”孟子說:“這很難說清楚。它充滿于天地之間,通過正義和道德日積月累而形成的,不能靠偽善或是掛上正義和道德的招牌而獲取。”
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是一種剛正之氣。有了它,面對外界的一切誘惑和威脅,都能處變不驚、鎮(zhèn)定自若,達到“不動心”的境界。
【故事錦囊】
武則天重視和任用賢才,經(jīng)常派人到各地物色人才。狄仁杰任豫州(今河南省)刺史的時候,辦事公平,執(zhí)法嚴明,受到百姓的稱贊。武則天聽說后,把他調(diào)到京城當宰相,朝中大小之事都向狄仁杰征詢意見。狄仁杰雖然身居要職,卻謹慎自持,從嚴律己。為了表示對他的信任,武則天將一些只有她一人知道的秘密告訴了狄仁杰。
一天,武則天對他說:“你在豫州的時候,政績很好,也有人誣陷你,跑到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這些人是誰嗎?”
狄仁杰感謝武則天對他的信任,說:“別人說我不好,如果的確是我的過錯,我應該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那是我的幸運。至于誰在背后說我的不是,臣并不想知道。”武則天聽完之后,深為嘆服。
狄仁杰心里明白,如果知道誰誣陷了他,對自己無半點好處,而誣陷者反而會擔心狄仁杰報復,無端生出一些事來,所以狄仁杰寧愿糊涂,不愿苛察。
狄仁杰官居宰相,由于做事光明磊落,遭到了武則天侄子武承嗣的猜忌。他認為狄仁杰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武則天長壽二年(693)正月,武承嗣勾結(jié)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杰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入獄。當時,有人讓狄仁杰指證宰相楊執(zhí)柔也是同謀以求免死,狄仁杰聽后氣憤地說:“皇天后土在上,我狄仁杰怎么能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說話間,用頭撞向柱子,血流滿面。
縱觀狄仁杰的一生,在宦海中幾經(jīng)浮沉,卻是政績顯赫,剛正嚴明。他到地方任職,都心系民生;身居宰相之位,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可以說,狄仁杰以其自身鑄就的浩然之氣,堪稱封建社會的道德楷模。
【知識庫】
聞雞起舞
東晉時,有個叫祖逖(tì)的人,年輕時就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慷慨激昂,志在為國家效力。為了早日實現(xiàn)志向,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后來,祖逖被封為鎮(zhèn)西將軍,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
上一篇:國學《活字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賞析
下一篇:國學《牛郎和織女的故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