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浙江富陽人。創造社主要成員之一。早年留學日本時開始文學活動,1922年回國后正式從事文學工作,并在一些大學任教。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堅持反帝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革命立場,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左翼作家聯盟和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團體,從事創作和翻譯介紹外國進步文藝工作。抗戰爆發后,應郭沫若之邀赴武漢參加抗日工作,1938年冬去南洋群島(新加坡、印尼)等地進行抗日宣傳活動,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于蘇門答臘。1952年中國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郁達夫的著作有近五十篇中、短篇小說,一百六七十篇散文隨筆,數百篇論說文和詩詞,共計三百萬字以上。1927-1933年,出有《達夫全集》:《寒灰集》、《雞肋集》、《過去集》、《奇零集》、《敝帚集》、《薇蕨集》、《斷殘集》等,共七卷。此外尚有單行本《日記九種》、《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達夫代表作》、《達夫游記》等及翻譯多種。1982-1984年花城出版社與香港三聯書店聯合編輯出版了《郁達夫文集》,共十二卷,收有小說、散文、詩歌、日記、書信和譯文等,是目前最全的版本。
郁達夫的文學業績以小說、散文成績最著,它以強烈的主觀色彩,感傷的抒情傾向和清麗、自然的文筆著稱。《沉淪》(1921)是郁達夫也是中國新文學第一本小說集,收《沉淪》、《南遷》、《銀灰色的死》短篇小說三篇;作于日本,都是以中國留學青年為題材,表現了來自弱國的子民,在異國備受欺凌,精神上感受極度壓抑,以及愛情上的無比苦悶心情。其中《沉淪》為早期代表作,通過留日中日學生痛感祖國貧弱、異族歧視和不能實現的愛情要求而形成的孤獨憂郁苦悶以至變態心理的抒寫,發出了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的憤懣和控訴,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對封建道德的大膽挑戰。小說中關于性的追求、苦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變態心理、頹廢情緒的正寫直抒,是五四時期“個性解放”思想的反映,是適應反封建要求的,但又難免不起消極作用,這在此后的某些作品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沉淪》反映了當時青年的普遍的思想感情,反響很大。
1922年回國后到1927年是作家小說創作的黃金時期,寫下了大量作品,以作者自稱“多少帶有一點社會主義色彩”的《春風沉醉的晚上》(1923)、《薄奠》(1924)、《微雪的早晨》(1927)等篇為代表。前兩篇是現代文學史上最早反映工人生活小說中的優秀之作,描寫了煙廠工人(《春風沉醉的晚上》)和人力車夫(《薄奠》)的困苦生活及美好品格,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真摯同情,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小說中的“我”都是貧困的知識分子,作品著力表現他們同勞動人民在相近的生活命運中建立起來的相互關心的深厚情誼,讀來十分感人。《微雪的早晨》通過知識分子在愛情上的不幸遭遇,控訴了軍閥的反動統治。這些篇章表現了作者創作視野的開闊,而結構也趨于嚴整,文情并茂,標志著藝術上的日趨成熟。其后的《她是一個弱女子》(1932)、《出奔》(1935)等更直接描寫了城鄉激烈斗爭的現實,直接抨擊軍閥的反動統治,揭露地主階級的反動與卑劣,鼓舞人們進行革命的追求和實踐,揭示革命進程中的復雜的矛盾斗爭,要人們堅定革命立場,警惕階級敵人的陰謀和進攻。這些作品顯示了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思想上達到了新的高度,描寫上擺脫了“自敘傳”的束縛,體裁上向中篇構制發展。寫于同一時期的《東梓關》、《遲桂花》,著重描寫了安謐、恬靜的鄉居生活,去時代波瀾較遠,但藝術技巧上則更圓熟精純。郁達夫贊同文學作品是作家的“自敘傳”的主張,許多作品中第一人稱的“我”,顯示著作者個人思想精神的特點,即便后期“自敘傳”色彩有所削弱,沒有“我”出現,但也多少能看到作者生活和思想的投影。
郁達夫的散文創作,也成績斐然。寫景抒情的游記,為數頗多,它以優美清秀的文筆,描繪山光水色,抒發種種復雜而真摯的感情,并不乏感懷時政、憂國憂民的憤慨之音,情景兼到,行文流暢自由,如《釣臺的春晝》(1932)、《馬六甲游記》(1940)等;他的政論雜感,明言直陳,立場鮮明,尖銳犀利,如《廣州事情》、《在方向轉換的途中》(1927)、《故事》(1928)、《從法治轉向武治的日本》(1933)等,在反帝反封建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中,發生了不容忽視的戰斗作用。此外,郁達夫還寫有不少頗有見地的文學評論文字和頗有功力的舊體詩作。郁達夫不愧是一個熱愛祖國、心向革命的人民烈士,是中國新文學開拓者中一位獨具風格的文學家。
上一篇:邦達列夫,尤·瓦
下一篇:鄭光祖及其《倩女離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