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說:“別人的日子都是過的,而自己的日子卻是熬的。”一個做了人妻人母的她,在國家經濟匱乏的五六十年代,挨肩生下了五男一女共六個孩子。
女兒在十一個多月大的時候,由于高燒持續不退,家境貧寒無錢醫治,硬是被耽擱了,最終落了個終身殘疾,成了一個永遠與聲音隔絕的聾啞人。
婆婆四十歲守寡,六十歲上又痛失自己的長子。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重創之后,她挺起了腰桿帶上幾個未成年的孩子,艱難行走在磨難與生死交錯的人生道路上。而她堅信人生自有快慰,苦難的日子總有出頭之日。她用寬闊的胸懷接納并承載著凄苦命運中所有始料未及的不幸。
婆婆雖然不曾進過學堂,但思想進步,頭腦聰明,不守舊。繡花,剪紙,編制蒲墩、手提籃等等,都是她的拿手好戲。她能言快語,干活麻利,不管是家里家外,耕田播種、擔水劈柴,樣樣不服輸。日子過得雖然很艱辛,可事務都料理得井然有序。
每年秋季過后,家家房前屋后就會有成堆成堆的玉米皮子,一般被人用來當柴燒或是漚肥。而在婆婆眼里那些不被人看好的玉米皮子卻成了寶貝,是編制蒲墩的上好原材料。農忙過后,婆婆就尋思著去成堆成堆的玉米秸稈中尋找被埋在下面嫩白、潔凈、柔軟的玉米皮子,晾干、碼齊、放好。一有空閑,就坐下來編制她的蒲墩。一會工夫下來,圓嘟嘟、白刷刷、紋路有序的蒲墩就編好了。編制成形的蒲墩坐上去軟硬兼實,冬暖夏涼,通風透氣,是農村百姓家里常用的一種納涼、閑聊時的坐墊。鄉下人過了麥、秋兩季,剩下的都是閑工夫。人們喜歡腋下夾個蒲墩,走到哪里,只要有合適和對脾氣的人群,一屁股坐下來一聊就是多半天。婆婆經常會把自己編制的蒲墩拿出送給街坊鄰居們,坐著蒲墩手上編著蒲墩,身邊的人嘴角上噓著唾沫,擠眉弄眼,聊得那是眉飛色舞!長生家的媳婦賢惠溫順,知書達理;二狗子家的閨女不懂事理,二十好幾了也說不上婆家;還有那誰誰家的男人和那個誰誰好上了……從村東頭說到村西頭,不需記詞也不用備稿,直到聊得沒了詞,坐得腚麻了才不甘罷休停下來撓撓自己的頭。
除去編制蒲墩,她還有多種手藝活:編制手提籃、繡花、剪紙、裁剪衣服、做鞋樣等。七里八鄉總會有人上門求手藝或者出錢要買,婆婆說:“你們過來跟我學手藝,我就挺高興,也都是鄉里鄉親的,向我請教說明瞧得起我,送給你們也是應該的,哪能收你們的錢啊。喜歡就拿去用吧。”之后她就坐下來手把手教給大家怎樣編。一次回家,婆婆從儲藏間里搬出了一摞大小不一的蒲墩,對我說:“你挑一個吧,好多人都稀得要哩,你先挑一個?!”許多年過去了,婆婆給我的這個精美蒲墩,因為過于精致,實在不忍心把不潔的屁股坐在上面,它依然如新,紋路清晰,花樣別致,看上去像一個考究的藝術飾品。每每看到它,就會想起在鄉下辛勤勞作的婆婆端坐在房梁下認真編制蒲墩的神態。
早些年婆婆還有一個最值得夸耀的手工藝術活計,那就是用各種打外包裝用的硬塑料條子編制手提籃?;@身用紅色或者藍色條子編成菱形點綴,整個提籃高尺半左右,到了頂部內外勾牙收邊;籃子提手是用不同顏色的軟塑料管套上去的,既不勒手又美觀大方,上街買菜、走親訪友是頂好的盛物家什。街坊鄰里都好生羨慕,每次看到婆婆,都是夸個不停“老大姐真是好手藝啊!籃子編制得有型有樣,商店里都買不到呀!”夸得婆婆喜滋滋的。
她自豪地說道:“如果喜歡就拿去用,我隨后能再編一個出來的。”
據說婆婆年輕時不但手巧人還長得漂亮,村上百姓都夸她長得像王光美。她是打破舊思想舊觀念頂著罵名嫁給公公的,公公比她大上好幾歲呢,娶進家門時她剛剛十九歲。公公的前妻人高馬大,模樣粗糙,論模樣和能力婆婆絕對是一個頂她倆。婆婆聰慧機敏,明事理,她知道自己在這個事上有過錯,搶走了曾經屬于別人的男人,深知理虧,所以從不把那些閑言碎語往心里邊擱,任憑大家怎樣評頭論足,只是默默地愛著自己眼前的這個大男人,并生下了六個子女。
公公在那個特殊年代特殊時期,同樣也承受了精神的重擊。莫須有的罪名相繼扣在了他的頭上,輕生的念頭日夜籠罩著這個倔強不屈的男人。當婆婆有所察覺后,便日夜寸步不離地守護在他的身邊,跟隨在公公的左右,暗暗叮囑自己不能有半點松懈和閃失。而公公終沒能戰勝心底的絕望,懸梁自盡了。
一家老小癱坐在已經無力回天的親人身邊,哭成了一團,婆婆雙膝跪地,仰望著蒼天,大聲哭喊:“你這是為什么?為什么撇下我們老小就這么走了?這往后日子可怎么過?。俊?/p>
階梯式六個未成年的孩子拉著娘的衣袖,哭成了一團。孩子們的哭聲讓婆婆站起身擦干眼淚,大聲喊道:“都給我站起來,誰也不能哭了。你爹走了,還有娘呢!”從此婆婆就承擔起了這個家庭中所有的責任。
背扛肩挑,耕田播種,挑燈縫補,只要身子骨不倒,再苦再難也要往前走。為了讓孩子們長大能有出息,她忍辱負重。街坊鄰里那些長舌婦女經常聚集在一起,指指點點。沒事有事處處刁難,指桑罵槐。婆婆能忍就忍了,眼下受屈辱,是為了今后能更好地抬起頭。她在心里默默告誡自己,不論日子過得再難再苦,遭遇什么困難都要堅強地活下去,為的是把孩子們養大成人,讓他們進學堂讀書,給自己死去的男人爭氣。
那一年冬天,縣里傳來征兵的消息。二兒子已經十八歲,在家少吃無穿,送進部隊里去,家里就會減輕一個人的負擔。婆婆拿定主意后找到村干部說出了自己的要求,村干部就給寫了個名。接到入伍通知的那一刻,全家人喜出望外,婆婆把二兒子叫到身邊千囑咐萬叮嚀。出征的那一天全村上下鑼鼓喧天,幾個應征青年胸戴大紅花,在接兵干部的引領下走出了村莊,婆婆含淚站在村口那棵老榆樹下,遙望兒子漸漸遠去的背影,心里說不出是個啥滋味。
過了一年縣武裝部又下來征兵的通知,婆婆決定把三兒子也送進部隊去,又找到村干部。這回就沒那么容易了。村干部對婆婆說:“你們家去年剛走了一個,今年就沒有名額了。”聽罷,婆婆拔腿離開了大隊部。天就要黑了,婆婆用手帕包了十幾個雞蛋,沿小路到縣里去找一位曾經和公公有過工作關系的朋友,這事就這么定下了。
婆婆站在院子中央深深地嘆了口長氣,她看著院子里剩下的幾個孩子,穿著破衣爛衫,餓得面黃肌瘦,暗想,這下好了,送走兩個,到了部隊就不會再繼續受凍挨餓了。
一天村上突然來了一男一女兩個陌生人,有人看到他們先是去了大隊部,之后,才來到婆婆家的。兩個人看上去神情凝重,坐定后,說是市里二建公司的,領導安排過來,有件事情需要轉告。兩個人相互對視了一下,女的開口說道:“您的大兒子郭峰在一次工程驗收時不慎從六米高的腳手架上摔下來,已經送往醫院進行搶救,目前情況不詳,希望您一定控制自己的情緒,保重身體?!?/p>
婆婆聽到這里,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眼前頓時一片漆黑,隨即暈厥在地。醒來后她并沒有哭,用手緊緊拽住衣襟,在心里輕聲喚著兒子的名字,“郭峰,我的兒,你不會吧?”郭峰是婆婆的長子,在城里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其實這是單位領導提前安排人員往家里送信來的,人早已沒有生還的可能了。一鍬接一鍬的黃土撒在了裝著郭峰的棺木上……
命運多舛的婆婆,中年喪夫,老年喪子,經歷和承受了常人無法承受的一次又一次打擊。
人生幾十年,婆婆的命運可謂是屢遭不幸,那些悲涼凄慘的一幕幕一回回,她的內心要有多么強大才能堅強地活過來?要用一種怎樣的姿態和不屈的胸懷,才能堅持下來?婆婆毅然決然帶著自己的孩子們從痛苦的深淵一步一步走了出來。
而今,九十多歲高齡的她,除了耳背,身體依然健康硬朗,精神飽滿。她常常驕傲地逢人就說:“俺可不是一般的女人,不論怎樣艱難困苦,俺帶著幾個孩子吃糠咽菜、背扛肩挑,咬牙挺過來了。換成別人都要死上幾回了?!?/p>
受了大半輩子的罪,磨煉了一副好身板。婆婆常常會表現出一副得意的樣子,她說:“我呀,一輩子沒吃過一粒藥片,沒有鬧過任何病,感覺身子不得勁了,喝上一碗白開水,蒙住被子睡上一覺就好啦!”
婆婆的晚年已是兒孫滿堂,她的幾個孩子也都已經成為了一棵棵參天大樹,有做私營老板的,有在部隊當上軍官的……膝下晚輩就有十大幾個,每年過春節,全家人聚在一起,紅包就得包上二三十個,晚輩們排著隊給老太太祝福叩首。
每一次回到老家,她都會高興地自言自語:“吆喂,都回來了。”催促著快點做飯,自己回到屋里,從被褥下面拿出用手帕裹了幾層的錢幣,攥在手心里去到村里小賣店給孩子們買些零嘴。飯間,她就會情不自禁地講起她的過去,說到日本鬼子進村掃蕩,我公公怎樣帶著家人去逃荒……
她說:“現在的日子真是過到天上啦!不愁吃不愁穿,吃啥有啥,這在當年想都不敢想嘞!”
她也會常常對著我們說:“你看看,我都快一百了,也不死?有啥法?煩也不沾,年輕時受的罪啊,老天爺的心里都跟明鏡似的,賜給我生命的長度,讓我多活幾載。”
婆婆沒事了就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種下大蔥、白菜、花生、蘿卜、南瓜等作物,長勢茂盛,郁郁蔥蔥。
婆婆已經走到了垂暮之年,生活的艱辛磨煉了她的意志,對現在幸福的生活更加充滿了希望。
愿婆婆能夠在她晚年的生活里繼續活出自己不一般的精彩人生。
上一篇:鄭劍文《古渡,遠去的帆影》散文鑒賞
下一篇:溫新階《土豆田中的母親》散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