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埃斯林
馬丁·埃斯林(MartinEsslin,1918—),英國作家、 批評家。本世紀六十年代初,他為荒誕戲劇這一流派擬定名稱,并寫出大量的分析荒誕派戲劇的理論文章,被稱為荒誕派戲劇理論家。有文學批評著作《荒誕派戲劇》、 《布萊希特其人及其作品》等。
埃斯林在《荒誕派戲劇》一書的引論《荒誕派之荒誕性》中,對荒誕派戲劇做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概括。埃斯林指出,荒誕派戲劇所以常常因“胡言亂語”、故弄玄虛的名聲而被棄置不顧,使批評家、戲劇評論家接受起來莫名其妙,這一切都是由于荒誕派戲劇屬于一種新的、發展中的舞臺程式。這種戲劇根本談不上情節或結構,常常缺乏能夠使人辨別的角色,既沒有頭也沒有尾,沒有機智的應答和犀利的對話而只有語無倫次的夢囈。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反文學”運動的一部分。這類戲劇與傳統戲劇追求的目的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大不相同。每個荒誕派劇作家雖然在孤獨環境中進行創作,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對待主題和形式的獨特態度,以及自己的根基、源泉和背景,但他們也有鮮明的共性,這就是他們在作品里都敏銳地反映了西方世界里他們的很大一部分同代人的偏見與焦慮、思想與感情,表現人們在荒誕的處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悶。埃斯林認為這就是荒誕派戲劇所反映的觀念,也是它對自己時代的貢獻。在這個時代,傳統的事物和概念已喪失價值,戰爭毀滅了一切信仰,人無法理解所處的這個世界,由此產生了人與他自己生活的分離,意識到生活的毫無意義,以及理想、純潔和意志的不可避免的貶值?;恼Q感就是這樣產生和形成的。 “荒誕”不可簡單地理解為“荒誕可笑”,按照荒誕派戲劇代表作家尤奈斯庫的解釋, “荒誕是指缺乏意義……和宗教的、形而上學的、先驗論的根源隔絕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為就變得沒有意義,荒誕而無用。”
埃斯林在論述荒誕派戲劇特點時,特別將其與薩特和加繆等人的存在主義劇作對比,指出:雖然后者也同樣表明他們意識到生活的毫無意義,但他們與荒誕派戲劇作家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即薩特、加繆是依靠高度清晰、邏輯嚴謹的形式來表達他們所意識到的人類處境的荒誕無稽;而荒誕派戲劇則公然放棄理性手段和推理思維來表現他們所意識到的人類處境的毫無意義。薩特們是以傳統形式表現新內容,荒誕派戲劇則力求憑本能和直覺而不憑自覺的能力,以具體的舞臺形象來表現存在的荒謬性,從而做到它的基本思想和表現形式的統一。正是這種使主題與表現形式相統一的努力,使荒誕派戲劇從存在主義戲劇中分離出來。在將荒誕派戲劇與法國“詩意先鋒派”戲劇作對比時,埃斯林指出“詩意先鋒派”和荒誕派戲劇一樣,都依靠幻想和夢境,也同樣忽視諸如人物性格的連貫性、一致性及情節的必要性等傳統規律;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對語言的態度上: “詩意先鋒派”有意依靠詩的語言,以豐富多采的語言織體來創造形象,而荒誕派的趨向則是對語言采取過激的貶低態度。
埃斯林特別強調,荒誕派戲劇并非反映絕望或者回到黑暗、非理性中去,而是為了表現現代人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達成妥協而作出的努力,這也就是所謂“尋找自我”:使人正視人的現實,擺脫那些不斷失調和失望的幻覺;而人的尊嚴就在于有能力去對付這無意義的現實,并毫無畏懼、毫無幻想地接受甚至嘲笑這一現實。但是埃斯林并沒看懂荒誕派戲劇是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一部分人的精神危機以及面臨危機而找不到出路的惶恐精神狀態。因此他也就不可能指出荒誕派戲劇及其理論的最大弱點是雖然對人的存在提出了問題,但在現實面前又無能為力。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埃德施米特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奧夫恰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