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辭 《周易》
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51〕之〔52〕者善也,成〔53〕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54〕,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55〕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56〕矣。
顯諸仁,藏諸用〔57〕,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58〕之謂盛德,生生〔59〕之謂易〔60〕。成象〔61〕之謂乾,效法〔62〕之謂坤,極數知來〔63〕之謂占,通變〔64〕之謂事〔65〕,陰陽不測〔66〕之謂神。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67〕,以言乎邇〔68〕則靜而正〔69〕,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70〕矣。夫乾,其靜也專〔71〕,其動也直〔72〕,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73〕,其動也辟〔74〕,是以廣生焉。廣大配〔75〕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是故闔戶〔76〕謂之坤,辟戶〔77〕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78〕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79〕謂之法〔80〕,利用出入〔81〕,民咸〔82〕用之,謂之神。
是故易有太極〔83〕,是生兩儀〔84〕,兩儀生四象〔85〕,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86〕。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87〕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功成器〔88〕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賾〔89〕索〔90〕隱〔91〕,鉤〔92〕深致〔93〕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94〕者,莫大乎蓍龜〔95〕。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96〕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97〕見吉兇,圣人象〔98〕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乾坤其易之缊〔99〕邪!乾坤成列〔100〕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101〕者謂之道〔102〕,形而下〔103〕者謂之器〔104〕,化而裁之〔105〕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106〕,謂之事業。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107〕諸其形容,象其物宜〔108〕,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109〕,以行其典禮〔110〕,系辭〔111〕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112〕,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113〕,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114〕存乎其人,默而成之〔115〕,不言而信〔116〕,存乎德行。
下
……
天地之道,貞〔117〕觀〔118〕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119〕者也。夫乾,確然〔120〕示人易矣;夫坤,隤然〔121〕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122〕,吉兇見乎外,功業見乎變,圣人之情見乎辭〔123〕。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124〕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125〕、禁民為非曰義。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126〕,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127〕,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128〕,以類〔129〕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130〕以漁,蓋取諸離〔131〕。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132〕,耒耨〔133〕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134〕。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135〕。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136〕,通其變〔137〕使民不倦,神而化之〔138〕,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139〕。……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140〕。子曰:天下何思何慮〔141〕?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142〕而百慮〔143〕,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144〕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145〕也;屈信相感〔146〕而利生焉。尺蠖〔147〕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148〕,以存身也。精義〔149〕入神〔150〕,以致用也;利用〔151〕安身〔152〕;以崇〔153〕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154〕,德之盛也。……
子曰:危者〔155〕安其位者〔156〕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天地絪缊〔157〕,萬物化醇〔158〕,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子曰:乾坤其易〔159〕之門〔160〕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161〕而剛柔有體〔162〕,以體〔163〕天地之撰〔164〕,以通神明之德。……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165〕,周之盛德也,當文王與紂之事也,是故其辭危〔166〕。危者使平,易〔167〕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168〕,其要〔169〕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注釋〕乾坤:乾坤為兩卦名,就其象征的事物來說,是指天地。卑:低。指爻所處位置。貴賤:指天貴于地。動靜:天地動靜。常:常則。剛柔:天剛健地柔順。斷:區分、區別。方:事物的性質。類聚:指事物因性質相同而聚合。象:天象。形:形體,指一切事物的有形之體。見:現、呈現。剛柔相摩:從卦象來說,是陰陽兩爻錯綜相合,就事物來說,指陽剛、陰柔互相交感摩擦。八卦相蕩:就卦象來說,指八卦激蕩所形成的六十四卦,就事物說,指天、地、雷、山、火、水、澤、風八類事物的相互作用。鼓:震動。潤:滋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得到乾道者成男性,得到坤道者成女性。知:主管。太始:初始,指事物最初的開端。作成物:使萬物成形。易知:以平易為主。知:為人所知。簡能:以簡易為能。知:理解。從:遵從。有親:容易親近。有,無意義。有功:功業、功績。成位:指人居于天地中的位置,即指人在天地之中的作用。其中:指天地之中。準:符合。彌綸:普遍包括、普遍包含。幽明之故:隱晦彰顯的原因。隱晦,指事物無形,彰顯,指事物有形。原始反終:考察開端返歸終始。原,考察、探研。反,歸結、返歸。精氣為物:精氣聚而為形體。物,指人。游魂為變:靈魂離開形體而起變化。情狀:情實狀況。相似:相合,指圣人與天地之道相合。知周:知,智慧。周,周遍。知周即對事物考慮十分周到。道濟:道,道德。濟:救濟、救助。過:過失、過錯。旁:當讀為方,正直。旁行:行為合于正道。流:流散,即放縱。安土:安居樂業。土,指所居之處。敦乎仁:厚于仁德。范圍:效法、模仿、仿效。曲成萬物:普遍助成萬物。曲成,多方設法使之有成就。神:神妙、神奇。方:方所、固定場所。體:形體。一陰一陽:即又陰又陽。陰陽兩爻不孤立存在,天地萬物都有陰陽這兩個對立面。之謂:就是。〔51〕繼:承受。〔52〕之:指一陰一陽之道。〔53〕成:具備、具有。〔54〕謂之:稱它。全句意思是,仁者見到道的一個方面,便稱它為仁。〔55〕日用:原指日常生活,此作平時經常使用。〔56〕鮮:少。〔57〕顯諸仁,藏諸用:指陰陽之道表現為仁德,隱藏于其生育萬物之作用中。〔58〕日新:日日更新。〔59〕生生:生而又生,即生生不息。〔60〕易:變易。〔61〕成象:即前文所說“在天成象”。〔62〕效法:據前文“乾知太始,坤作成物”,指坤效法乾。〔63〕極數知來:極,窮極。數,變易之數。知,推測。來,未來。〔64〕通變:通順達變。〔65〕事:人事。〔66〕陰陽不測:陰陽變化莫測。〔67〕不御:無止境。〔68〕邇:近。〔69〕正:不邪僻。〔70〕備:完備。〔71〕專:專一。〔72〕直:剛直。〔73〕翕:閉、合。〔74〕辟:同“閉”,隱蔽。〔75〕配:相匹配。〔76〕闔戶:關閉門戶。〔77〕辟戶:開啟門戶。〔78〕見:同“現”,顯現、顯示出來。〔79〕制而用之:制成器物而使用。〔80〕法:效法。〔81〕出入:有所改進。〔82〕咸:都。〔83〕太極:指天地未開辟時的混沌合一狀態。〔84〕兩儀:就筮法說是陰陽兩爻,就事物說是天地。〔85〕四象:就筮法說是太陽、太陰、少陽、少陰,表示春夏秋冬四時。〔86〕大業:偉大事業。〔87〕懸象著明:懸象,天象。著明,極其光明。〔88〕成器:造成器物。〔89〕賾(zé):繁雜。〔90〕索:求。〔91〕隱:隱晦。〔92〕鉤:追尋。〔93〕致:達、抵達。〔94〕亹亹(wěi):勤勉不倦。〔95〕蓍龜:蓍,筮。龜,卜。〔96〕則:效法、仿效。〔97〕垂象:顯示天象。〔98〕象:象征。〔99〕缊:蘊藏。〔100〕成列:指乾坤各有六爻,六爻排成列。〔101〕形而上:有形之上,即無形。〔102〕道:事物變化的規律。〔103〕形而下:有形。〔104〕器:具體器物。〔105〕化而裁之:自然的演化而人為的制裁。〔106〕舉而措之天下之民:把道與器施于天下之民。〔107〕擬:模擬。〔108〕象其物宜:象征事物之所宜。〔109〕會通:相通,指事物之間的聯系。〔110〕典禮:典章制度。〔111〕系辭:系于卦、爻象下之辭,即卦、爻辭。〔112〕卦:卦象。〔113〕辭:卦、爻辭。〔114〕神而明之:通曉神妙之理。明,通曉、明白。〔115〕默而成之:默然而成功。默,不做聲、不開口。〔116〕不言而信:不說話而使人相信。信,使……信。〔117〕貞:正。〔118〕觀:(天地之道)以象示人。〔119〕一:指恒常不變的秩序。〔120〕確然:剛健貌。〔121〕隤然:柔順貌。〔122〕內:卦內,指在卦象中變易。〔123〕辭:爻辭、卦辭。〔124〕大寶:最貴重的東西。〔125〕正辭:嚴正言辭。〔126〕觀法于地:觀察地上事物的形式。法,法則,此作形式。〔127〕地之宜:即土地適宜種植之物,宜,作特產。〔128〕神明之德:神妙顯著的德性。神,神奇、神妙。明,著明、顯著。〔129〕類:類似、類比。〔130〕佃:即“田”,打獵。〔131〕離:離卦,離為繩,兩離相重,象結繩為網罟。〔132〕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斫(zhuó),砍、削。揉:彎曲。耒耜(lěisì):是古代翻土的農具。全句意為砍削彎曲木材,成為耒耜。〔133〕耨(nòu):鋤草農具。〔134〕取諸益:取之于益卦。益卦震下巽上,震為動,巽為木,圣人觀益卦,見木在土中動,于是發明了耒耜。〔135〕噬嗑:卦名,卦象為震下離上,離為日象,震為大路,表示日照大路,圣人觀此卦而發明集市。〔136〕作:繼之而起。〔137〕通其變:指改變舊器具而推廣之。〔138〕神而化之:指巧妙運用。〔139〕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大有”卦上九爻辭。〔140〕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咸卦”九四爻辭。憧憧,心神不定;從,跟從、隨著;爾,你。〔141〕何思何慮:意為何須多思慮。〔142〕一致:目的一樣。〔143〕百慮:想法多端。百,泛指多。〔144〕相推:相推移,即交替。〔145〕信:同伸。〔146〕相感:互相感應。〔147〕尺蠖(huò):蛾的幼蟲。〔148〕蟄:潛伏。〔149〕精義:指研究出的精妙道理。〔150〕入神:進入神妙境界。〔151〕利用:利,便利;用,應用。〔152〕安身:安定身心。〔153〕崇:提升,提高。〔154〕窮神知化:窮究神妙的事物,認識事物變化之理。〔155〕危者:危險,危險的事物或事情。〔156〕安其位者:安于他統治地位的人。〔157〕絪缊(yīnyùn):指天地間陰陽兩氣交合時的狀態。〔158〕醇:同“純”。〔159〕易:變易。〔160〕門:門徑、根源。〔161〕合德:德性配合。〔162〕有體:各有自己的形制。陰爻為柔,陽爻為剛,相合而為各卦,各卦有自己的形制。〔163〕體:體現、呈現。〔164〕撰:度數。〔165〕殷之末世:商朝的末年。〔166〕危:危懼、擔憂。〔167〕易:慢,引申為懈怠。〔168〕懼以終始:始終抱著危懼擔憂的心情。〔169〕要:總歸。
(施忠連)
〔鑒賞〕《系辭傳》分上、下兩篇,列《易傳》十翼的第六、七篇,系對《易經》卦象和文辭之義理、意蘊的解釋和發揮。相傳作者為孔子,似根據不足。后世治易者有許多猜測,都難有確論。有學者根據戰國后期哲學家已引用《系辭傳》文字的事實,提出它是戰國中期的作品。也有學者認為《系辭傳》成書當在戰國末諸子思想出現合流以后,其作者兼有儒道思想的色彩。
宋代大儒張載曾指出:“觀《易》必由系辭(傳)。”意謂從《系辭傳》入手,方是解易經、求易理的正途和要津。從易學史的角度看,《系辭傳》不僅是周易經文義理的通論,也是《易傳》十翼的概論,它通過對《易經》卦象和文辭系統的創造性詮釋,促成了《周易》由占筮之書向哲理之書的轉折。
《系辭傳》以“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為其構造思想體系的指導,以天道、地道、人道三才之道為立論依據。所謂“三才之道”,據《說卦傳》的解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其旨在“推天道以明人事”,聯系天道陰陽,地道柔剛,推斷和落實于人道上的仁義之德、性命之理。從思想淵源上講,它顯然是借鑒道家的宇宙觀和人生論思想來溝通天人關系,進而論證和闡述儒家的思想主張和道德觀念。
易之“義”(或易之道),這是《系辭傳》著重闡發的一項內容。漢代學者普遍認同的“《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簡)也,變易也,不易也”一說(參見《周易乾鑿度》),實際上是概括《系辭傳》的意思而來的。《系辭傳》稱:“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又稱:“《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旨在以簡括的形式和方法涵蓋天地間的一切道理。此即“易簡”之義。《系辭傳》斷言:“易者,變也”,以“易變”為“易”之主導性含義;至于“不易”,則是講周易卦象系統的整體定位,所謂“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認定易變之中還有個不變的秩序和永恒的法則。
由對易之“義”的理解為出發點,《系辭傳》還提出“易有圣人道四”,即“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以為觀“易”者當深契周易的文辭精義來規范自己的言論,把握易變之理指導自己的行動,參稽周易筮法來卜問決策,又以易的卦爻象征創制器物,確立了辭、變、象、占為“易”理的四大要素。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象”,可以說,《系辭傳》要在以象見(現)“變”,由象解“辭”,循象明“道”。
“是故《易》者,象也”。《系辭傳》肯定易就是“象”。此“象”,從形式上看是卦象、爻象,即八經卦、六十四重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組成的卦象系統,是一種符號化、圖式化的結構。而從內容上講,‘象’有兩方面含義:一是講觀物取象之“象”。因為,“象者,像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按《系辭傳》的設想,周易的卦象系統本質上是象征事物、效法天下變化之狀的,故其形成當是“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結果,目的則在“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觀物取象的關鍵在“觀”。此“觀”,非指眼觀、耳觀,而是“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屬“圣人之心觀”,一種神秘化的悟性或直觀。二是講觀象制器之“象”。《系辭傳》引“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以為“象”一旦形成可以表達語言不能盡述的深意,揭示事物的真實情態,故觀象重在明“意”,然后據“意”而制器。制者,創設之謂,器者,有器物、制度等方面內容。“觀象制器”,強調了易道的推廣、應用,須在社會人事、日用器物的層面加以落實,此即“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之意。
《莊子·天下篇》提出“易以道陰陽”,《系辭傳》正式確立“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命題,它們表明《系辭傳》順著儒道結合的軌道發展了哲學思維的智慧。“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命題,和“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的宇宙發生圖式相呼應,突出了“生生之謂易”,“天地絪缊、萬物化醇”,“陰陽不測之謂神”的思想,集中表達了《易》“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的樸素辯證法。
不過,《系辭傳》試圖用一種模式化的卦象結構,尋求“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的終極性表述,是違背了宇宙萬物真實變化的豐富性、多樣性的;《系辭傳》始終不忘把易道思維納入“天生神物,圣人則之”的框架內,勢必把周易的“變化之理”神秘化了,也無法擺脫主觀的推測和臆斷。這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
上一篇:象傳·坤·《周易》原文注解與鑒賞
下一篇:文言·《周易》原文注解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