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代表作。共分四十部十卷。以貝多芬為原型,集中塑造了一個音樂家約翰.克利斯朵夫·克拉夫脫的形象,從他的出生和童年時代起一直寫到他的晚年,類似一部音樂家的藝術傳記。長篇的前三卷——《黎明》、《清晨》、《少年》描寫了影響克利斯朵夫性格和創作個性形成的家庭與社會環境。第四、五兩卷——《反抗》與《市集》,描寫克利斯朵夫在德法兩國的社會中對邪惡勢力和頹廢藝術進行的個人反抗和為建立新藝術的奮斗。在其后的《安多納德》、《戶內》、《燃燒的荊棘》、《女朋友們》四卷里,羅蘭走進法蘭西“民族的深處”,探索普通法國人民和知識分子的活活、處境和精神。在這里,他描寫與《市集》中的法國不同的另一個法國——被壓迫的理智健全的法國。在這幾卷中,羅蘭以相當的筆墨描寫了克利斯朵夫在孤獨中感受到友誼、人性和愛情的溫暖。塑造了法國女工杜西妮、具有高尚情操的女教師安多納德、特別是她的好朋友奧里維的鮮明感人的形象。與此同時,克利斯朵夫與現實的矛盾也更加激化了。由于在“五一”游行中打死了一個警察,他逃往瑞士,從此退出斗爭。最后一卷《新的一天》,一方面歐洲的上空布滿戰爭的煙云,一方面音樂家克利斯朵夫喪失了早年的狂飆似的反抗精神,與現實妥協了。他隱居意大利,陶醉于南歐恬靜的大自然,在“個人主義的囚室”專心致志于清明高遠的宗教音樂,企圖達到內心和諧的理想境界。約翰·克利斯朵夫的思想的這種矛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法國和歐洲一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思想矛盾的集中反映。小說描寫了廣闊的時代和社會畫面,提出了一系列尖銳的社會問題,特別是文化藝術和精神生活領域的問題,是認識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界初歐洲社會的珍貴資料。小說在藝術上也有許多創新,特別是采取人物經歷與音樂主題對比的方法,大大加強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約瑟夫·狄慈根
下一篇:約翰·莫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