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公位 【本書體例】
許叔平
許叔平(約1815——?),名奉恩,安微桐城人。活動于道光、咸豐、同治諸朝。一生科舉不達,身歷太平軍起義的社會動亂,流離轉徙,長達數萬里。著作十余種,今僅存筆記小說集《里乘》一書,十卷,成書于同治十三年(1874)。
一文錢者,姑蘇布店也。初徽商甲乙二人合伙,挾重資至蘇貿易。各昵一姬,不吝揮霍。兩姬固奇女子,嘗半夜無人時,謂二人曰:“從古勾欄中鴇媼無好相識,有錢則奉為上賓,無錢即摽(biāo彪)諸門外,比比皆然。日來窺二君囊金漸次蕭索,君等挾重資背鄉里為權子母,今為妾等耗費殆盡,脫不早為計,其何面目歸見家人?愿熟思之。”甲乙亦以為然。以戀戀不忍割愛,茍且安之。鴇媼每有所求,必百方謀畫,以厭其欲。無何典質既罄,遽為鴇媼齒冷,將下逐客之令。兩姬曰:“何如?君等不聽妾言,早知有今日矣。妾等不幸,身墮下流,實非所愿。蒙君等割臂要盟,刻銘心髓。觀二君意氣,不過暫時落莫,必不久困,不如暫歌別鶴,努力以圖恢復。妾等當誓死待路昔約,報君有日矣。”各饋白金五十兩,趣令早去。甲乙無可如何,不得已受金揮淚而別。
時歲將暮,二人姑就酒壚,對酌御寒,并市饦博(tuō bó脫博)寒具等物充饑,心緒煩冤。飲罷,忘攜饋金,歸寓始覺,急覓不得。逆旅主人促索稅資,勉強典衣以應,行李一空。二人計窮,日則行乞,夜則寄宿古剎,恥過兩姬之門,避道而行。會除月薄暮,二人拾得枯枝,就地燃火,相對欷覷。甲于腰橐(tuó駝)摸得一錢,擲地嘆曰:“重資散盡,留此一錢何益?不如拋去。”乙忽心動,急拾取曰:“此碩果也!天幸留此一脈生機,安知非剝極而復之兆?”遽攜錢出曰:“君待之,我自有計。”甲莫喻其意。少頃乙歸,手攜竹片、草莖、敗紙、雞鴨毛等物。甲問何為?乙笑出面粉,索水調漿,就火光中,將草纏竹片上,蒙以敗紙,又偏粘雞鴨毛,畀(bì畢)甲視之,宛然各種禽鳥。甲曰:“君處此愁城,尚何作此兒戲?”乙但笑而不言。竟夕約成二三百具。平明以半付甲,邀同至玄妙觀,自有料理。甲姑與俱往。觀為姑蘇游觀之藪,春日尤盛。比至觀,士女云集。婦女見甲乙所攜禽鳥,以為酷肖,爭來購買,頃刻俱盡。每具十數錢,共計五千有奇。甲至是始嘆乙心思靈巧,樂不可支。因問一錢何用?曰:“竹片草莖敗紙雞鴨毛等物,皆系拾諸市上,以一錢市面粉,豈不恰敷所用耶?”相與大笑。自是購添彩色紙張,雜雞鴨毛,以肖人物花草等狀。兩人夜間分制,日至觀求售。自春徂夏,才百日,計斂錢三千余緡矣。因變計居積貨物,往無不利。不兩年,積資數萬。遂于閶門開設布店,大書一文錢三字,榜于門,志不忘所自也。乃各具千金,為兩姬脫籍。姬各出私蓄,相助經營,不數年,財雄一方。爰遣人至徽迎取眷屬。兩家相約,世為婚姻,迄今二百有余歲矣。閶門外泰伯廟前,一文錢三金字,大如栲栳(kǎo lǎo考老),猶煌煌照人目云。
(選自《里乘》)
“一文錢”三字,是蘇州一家布店的名字。起初,安徽有甲乙兩位商人合伙,攜帶重資到蘇州做買賣。他們各自與一個妓女相好,毫不吝嗇,大肆揮霍錢財。兩位妓女本來也非等閑女子,曾在夜半無人時對兩位商人說:“自古以來妓院中的老板娘沒有友好相識的,有錢的則待如上賓,沒錢的則掃地出門,到處都是這樣。近日,暗中觀察二位錢財逐漸少了。你們兩個攜帶重資背井離鄉就是為了賺錢,現今,為我們倆耗費將盡,若不早慮脫身之計,有何面目歸見家人?希望二位好好考慮。”甲乙二位亦認為說得合情合理,只因戀戀不舍。只好茍且偷安不去。老板娘每常有所奢求,二位必然千方百計為之籌謀策劃,以滿足老板娘的欲望,不久,將所有東西典當變賣一空,立即就遭到老板娘冷言冷語的慢待,要將他們從妓院中趕出。兩位妓女說:“我們預料的怎么樣?二位不聽我倆的勸告,早已料到會有今天的下場。我倆命運不幸,淪為妓女,確實不是我們的心愿。承蒙二位密訂婚約,我倆刻骨銘心。觀察二位的意志氣概,不過暫時遇到冷落,必定不會長久遭困。不如暫時分離,努力謀生,以圖恢復,我倆當誓死等待以履前約,終有一天會報答二位的深情厚誼。”說完,各自饋贈白金五十兩,敦促二位客商及早離去。二位無可奈何,不得已接受了贈金,揮淚而別。
這時,已經快到年終,二人姑且在酒館相對飲酒御寒,并且買了湯餅、防寒等物品,借以充饑御寒,心緒煩悶愁冤。飲完了酒,忘記了二位妓女所饋贈的錢財,返歸住所以后,方才覺察,急忙尋找又找不到。旅店主人催促索要租賃資金,二人勉強典當變賣衣物進行應付。行李蕩然一空,二人謀生之計窮盡。白天沿街討飯,晚上寄宿古廟。恥于走過兩位妓女所居住的妓院大門,常常繞道而行。
正遇上除夕的傍晚,兩人拾了些干樹枝,在地上點火取暖,相對發愁嘆息。甲在腰包中摸得一文錢,仍在地上嘆息說:“大量的錢財已經花光,留這一文錢有什么益處?不如扔掉算了。”乙忽然心思一動,急忙把一文錢拾起來說:“這是千萬錢財中僅剩的一枚,老天僥幸給我們留下這一線生機,怎知道不是貧極轉富的征兆呢?”馬上帶著錢出去說:“您等待一會,我自有打算。”甲不明白他的意圖。不一會工夫,乙返回,手中拿著竹片、草莖、敗紙、雞毛、鴨毛等物。甲發問,這是干什么?乙笑著拿出面粉,要水調成漿糊。趁著火光,將草纏在竹片上,蒙上敗紙,又遍粘雞毛、鴨毛等,使商甲觀看,很象各種禽鳥。甲說:“您處在這樣的愁困之中,為何還要做這種兒戲?”乙只是笑而不言。整整一個晚上,大約做成二三百件。天剛亮,將一半交付給甲,相約一同到玄妙觀自有處理。甲姑且與乙一同前往。玄妙觀是蘇州城內游玩觀賞的名勝,春天尤其盛況空前。他倆到了玄妙觀,士人婦女已經云集。婦女們看見甲乙所攜帶的禽鳥玩具,認為做得極象,爭著購買。不一會工夫,全部賣完。每具數十錢,賣價共計五千有零。商甲到此才贊嘆商乙心思靈巧,高興得不得了。甲因此問乙:“那一文錢作何用場?”乙回答說:“竹片草莖敗紙雞鴨毛都是在街上所拾,那一文錢買了面粉,豈不恰好夠我們所用嗎?”說完,甲乙相互大笑。從此以后,又購買添置了彩色紙張,雜用雞鴨毛等,用以制成人物、花鳥等各種玩具。兩人夜間分別趕制,白天一同到玄妙觀出售。自春到夏,才一百來天,總計積累了三千余串錢。就此又改變辦法,開始聚集販運貨物。不管經營什么,沒有不獲利的。不到兩年,賺錢達數萬。就在蘇州西門附近開設一家布店,大寫“一文錢”三個字,高懸于門前,以此表示不忘發跡的來歷。
于是二人各拿出千金,替兩個妓女贖身。兩位妓女也各自拿出私下的積蓄,以資助布店的經營管理。過了不幾年,財富積累稱雄于蘇州一帶。于是派人到安徽迎取家眷。兩家約定,世世代代結為姻緣,到現在已有二百多年了。蘇州城西門外泰伯廟前,“一文錢”三個金字,大如笆斗,依然金光閃閃,耀人眼睛。
這篇小說通過二位客商由貧變富,從衰到盛經商情況的敘寫,總結他們窮則思變,善動腦筋,巧于經商的經驗,肯定二位妓女心地善良,重情輕財的高尚品質。
全文可分兩部分。從開篇到“揮淚而別”。寫二位客商耽于妓院玩樂,淪為乞丐的經過情況。在這里主要刻畫了妓女的形象。她們之所以“奇”,就是指她們見識高遠,舉止不凡。主要表現是重情輕財,心地善良。首先她倆敢對妓院老板娘進行譴責,揭露其苛薄寡情,嫌貧受富。這是她們的經驗之談,是基于對污濁社會現實清醒認識的結果。其次是她倆深情規勸,推已及人。眼看二位客商揮金如土,囊金稀少,二位妓女便規勸客商早為脫身之計,曉之以義,動之以情,善解人意。通情理,識大體,讀來感到深情動人。再次是誓死相約,忠于愛情。在二位客商耗費殆盡,囊空如洗的窘境中,二位妓女不但不忍拋棄他們,反以誓死相約,這是何等的深于情,鐘于情。最后是慷慨解囊,饋贈重金,讓二位客商另謀生計,真可謂仁至義盡。
二位妓女雖然身墮下流,可仍然保留一顆純潔善良的誠心,作者對她們的稱頌,無疑是對傳統世俗觀念的批判,反映作者對封建社會下層婦女的同情心理。
從“時歲將暮”,到篇末為第二部分,寫二位客商巧于經商,由貧變富,終于變泰發跡的經過情況。二位客商到了山窮水盡的貧困境地,可是他們不但敢于譜寫經商的暢想曲,而且竟然將夢想變為現實。其中經商成功的妙識全在一個“巧”字。即利用一文錢起家,巧派用場,終于生意興隆。他善動腦筋,巧為謀劃,這是一巧。一文錢用來購買面粉,可其它原材料的購買再也無錢支付,便到街市上拾取竹片、草莖、敗紙、雞鴨毛等物,巧妙利用廢物,這是二巧。然后將竹片、草莖、敗紙、雞鴨毛用漿糊粘起來。制成酷似人物花鳥等形狀的工藝品,形象生動畢真,栩栩如生,巧奪天工。足見他們手工制作的精巧,這是三巧。最后,他們拿著親手制成的工藝品,到蘇州玄妙觀出售推銷。這又表現了他們巧于選擇市場,經銷有方,這是四巧。就這樣從春天到夏天,時間不過三個多月,竟賺錢三千余串。至此,二位客商擺脫困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意興隆局面。他們經商取得成功的經驗,對今天的經商者仍有啟發意義。
在表現方法上,本文也有獨到之處,那就是圍繞中心選材,突出“奇”“巧”二字,謀篇布局,組織結構。本文的中心線索就是“一文錢”,用它貫穿全篇,圍繞它詳盡敘寫了二位客商由貧變富的經過情況。前為設疑,后點破題旨,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就故事情節來說,頗具吸引力。
上一篇:龔自珍的哲學思想
下一篇:丁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