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唯情說
明代湯顯祖的文藝主張。他的基本觀點是文學作品應以言情為主。他說: “世總為情,情生詩歌。”又說: “去也者,情也。”并且宣布: “師講性,某講情。”從這些言論中可以看出,湯顯祖極力強調情感在文藝創作中的作用,把表達真情實感作為對藝術家的基本要求。而文藝作品則必須真切動人,不可虛假,情感表現也成為衡量藝術品高下的尺度。在戲劇理論中,湯顯祖不同意沈璟的格律派單純強調戲曲音律的觀點,反對拘泥于音韻曲律而損害作者情感的表現,他認為神情、聲色可以并舉,即情感和聲韻文詞并舉。
湯顯祖年少時就接受了王學左派的影響,王陽明的“心學”強調主體是人所共知的。后來湯顯祖在南京任職,極為贊賞李贄的學說,并且和公安派的三袁有密切來往。公安派論文標舉性靈,而湯顯祖也有關于性靈的論述。他認為文章大小有體,但只要有性靈,就有生氣,就是好作品,性靈當然是真情實感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湯顯祖的戲劇創作完全貫徹了他的理論主張。 《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麗娘因情感夢而亡,又因情復活,與意中人結為伉儷。這充滿豐富幻想的情節本身就說明作者是有意突出他的唯情理論。作者在《牡丹亭·題詞》中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可見,作者是把“至情”作為這部作品的主題的。
湯顯祖的“唯情說”具有反抗封建禮教的性質,他的所謂“情”是作為“理”的對立面提出來的。他說: “情有者理必無,理有者情必無。”他崇尚真性情是為了反對假道學,反對理學家維護的封建秩序。所以湯顯祖的理論具有個性解放和封建叛逆者的色彩,是當時進步的社會意識在文藝美學中的反映。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唐岱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四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