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原文】
昔有愚人,養育七子,一子先死。時此愚人,見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家中,自欲棄去。傍人見已[1],而語之言:“生死道異,當速莊嚴[2],致于遠處而殯葬之。云何得留,自欲棄去?”爾時愚人,聞此語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當葬者,須更殺一子,停[3]擔兩頭,乃可勝致[4]?!庇谑潜愀鼩⑵湟蛔佣鴵撝h葬林野。時人見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憚改悔[5],默然覆藏,自說清凈[6]?;蛴兄?,即語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護明珠,不使缺落。汝今云何,違犯所受,欲不懺悔?”犯戒者言:“茍須懺者,更就犯之,然后當出。”遂便破戒,多作不善,爾乃頓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殺一子。今此比丘,亦復如是。
【注釋】
[1] 已:語氣詞,相當于“矣”。
[2] 莊嚴:這里指按葬禮裝殮整齊。
[3] 停:停放,放置。
[4] 勝致:達到平衡,勝利到達。
[5] 情憚改悔:指內心害怕改正悔過。憚,害怕。
[6] 清凈:佛教用語,指修行之后,脫離種種染惡行為和煩惱的狀態。
【譯文】
從前有個愚昧的人,養育了七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死掉了。當時這個愚人看到孩子已經死了,便想把他的尸體停放在家中,自己帶著家眷離家到別的地方去。別人看到這種情況就對他說:“生與死是兩種不同的境界,應當趕快把他的尸體裝殮整齊,送到遠處去下葬。你怎么能夠把尸體停留在家里,自己卻要離開呢?”當時,愚人聽了這些話,心里思量道:“如果不能把孩子的尸體放在家里,而一定要安葬,那就要再殺一個孩子,安放在擔子的兩頭,以保持擔子的平衡,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到達墓地?!庇谑牵莻€愚人便殺了自己的另一個孩子,一并挑在擔子的兩頭,將他們送到遠處林野安葬。當時人們看到這種行為,紛紛恥笑他,認為這樣的怪事從來沒有發生過。
這就如同修行的人,自己犯了一條戒律,內心害怕承認錯誤,便將錯誤偷偷的隱藏起來不肯懺悔,只說自己持戒清凈。有智慧知情的人就對他說:“出家修行的人,遵守清規,守持戒律要像守護明珠一樣,不能使它缺失、受損。你現在犯了戒律,怎么能不懺悔呢?”犯戒者說:“如果需要懺悔,等我下次犯戒之后,再一起懺悔改過。”于是犯戒的人便破戒犯錯,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這時才頓悟思悔,要求改過。這正像上面講到的那個蠢人,一個兒子死了,又去殺另一個兒子。
【評析】
文中的愚人為了掩蓋子死欲停置家中的錯誤,而殺害另一個孩子以湊成一擔,這種荒誕愚昧的行為怎能不讓人嗤之以鼻。“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圣人在幾千年前就對此作出了精辟的闡釋。然而時至今日,抱有這樣荒謬想法的人仍然很多。自己犯錯之后,不僅不去改正,還妄想掩蓋錯誤,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著同樣的錯誤,以致毀掉自己的一生。所以,我們不能像那個愚人一樣被人恥笑,我們要學會正確對待錯誤。對待錯誤就要不卑、不藏,要勇于承擔責任。只有這樣,才不會一錯再錯,才能回歸自信,才能得到人們的尊重。
故事征引
罪責是別人擔當不了的
求那跋摩是剎帝利武士貴族,在古印度國家是世俗的統治階級。他的家族世代為王。他的父親迦阿難,潛身銷跡,隱居于山澤。而跋摩從小就很懂事,更可貴的是他有一副慈善心腸,仁義待人,樂善好施。
有一次,他母親想吃野味,就讓他上山打獵。他心里十分為難:遵從了吧,他不忍心殺生,不遵從吧,又違背了母親的命令。于是他鼓起勇氣對母親說:“這世間有生命的東西,都想享受生命的快樂,您為滿足一時的口腹之欲而殺死那些小生命,這是罪過啊,這也不是仁慈人所做的事情啊?!?/p>
他母親一聽,以為他是在故意托詞,覺得小孩子家還說這些沒頭沒腦的話,于是就斥責他說:“你小小年紀就跟我這樣貧嘴。你趕快去!如果真招來什么罪過,我替你承擔!”母親看兒子這樣不聽話,氣得臉色發白。
但是,求那跋摩磨磨蹭蹭,最終也沒去。為此,他心里總是念念不忘,總想找個機會說服母親。
有一天,跋摩的手指不小心被熱油燙傷了,他咧著嘴、舉著手對母親說:“我的手好痛啊,請母親替兒子受痛。”母親看見兒子的手被熱油燙得起了泡,心疼得一時不知該怎么辦!跋摩看到母親滿臉無助的樣子,又繼續央求母親說:“媽媽,你快救救我吧!你快替我減少一點痛苦吧!”
母親說:“孩子啊,別說傻話了,我很心疼你,可是我怎能代替你受疼呀!”
跋摩一看機會來了,于是開導母親說:“媽媽,您連這點小事都不能替我承受,那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打死獵物了,殺生的罪過您怎么能替我承擔啊?”
這時候,母親被兒子說得啞口無言,默默地望著兒子,若有所悟了。
跋摩接著說:“媽媽,您想過沒有,我上山去打獵,萬一被虎狼撕咬,丟了性命,您會不會心痛呢?”
母親撫摸著跋摩的肩膀,愛惜地說:“我當然非常心痛,我心疼你都來不及,更何況我只有你一個兒子啊,!”
跋摩說:“媽媽,那您要我打的野物,它們一個個也都是有父母子女的呀,殺了一個,活著的也會痛不欲生??!”
聽完跋摩的這一番話,母親徹底被說服了。從此以后,她再也沒叫兒子上山打獵。
再后來,求那跋摩因為道行很深,最終成了一位得道高僧,并到世界各地弘揚佛法。
上一篇:百喻經全集《婆羅門殺子喻》譯文賞析
下一篇:百喻經全集《寶篋鏡喻》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