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顧志華
《冊府元龜》一千卷,公元1005年(宋真宗景德二年)由王欽若(公元962-1025年)、楊億(公元974-1020年)主持編修。1013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完成,用了八年時間。王欽若官至司空、同平章事,楊億為翰林學士,任工部侍郎,兼史館修撰。《冊府元龜》是一部史料性的大型類書,全書近一千萬字,匯輯了自上古至五代的歷代君臣事跡,概括全部十七史,內容豐富,材料詳備。宋真宗親自寫了序言,并賜名為《冊府元龜》。“冊府”就是書籍的府庫,“元龜”即大龜。古人認為龜可以卜知未來,所以凡可以作為借鑒之事,常稱之龜鑒。編這部書就是為了讓它成為后世帝王處理國家大事的借鑒,目的十分清楚。
宋真宗是宋太宗的兒子,宋太宗在位時,編了《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三部大書。宋真宗想和他父親媲美,所以決定編修《冊府元龜》。宋真宗對這部書十分重視,除了任命編修人員外,還派了內臣(太監)專門典掌其事,關于書的凡例、門類、篇目,前后編排的次序,內容增改、刪節,以及選擇材料的原則,引用資料的范圍等等,都由他親自審查厘定。全書按事類和人物編次,分為帝王、閏位、僭偽、列國君、儲宮、宗室、外戚、宰輔、將帥、臺省、邦計、憲官、諫諍、詞臣、國史、掌禮、學校、刑法、卿監、環衛、銓造、貢舉、奉使、內臣、牧守、令長、宮臣、幕府、陪臣、總錄、外臣等三十一部,每部再分為門,總共一千一百零四門。所采材料側重史部,以正史為主,間及經書、子書,不取小說、雜書,征引書籍不注明出處。《冊府元龜》與其他類書不同的地方是每部有總序,每門有小序,總序概述文物制度、事跡沿革,比較詳細,小序多為評議之語,言簡意賅。序文的文筆精煉、流暢,可稱佳作,據說是由楊億統一潤色、加工的。這是此書的一大優點,對后世影響很大。清代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每部有總序,每類有小序,可以說受到了它的啟發。《冊府元龜》的另一優點是全書體例一致,去取謹嚴,這是勝過其他類書的。
《冊府元龜》采集的范圍不及《太平御覽》廣泛,故宋以后人大多重視《太平御覽》,而對《冊府元龜》則有貶詞。確實,《冊府元龜》有它的不足之處,如引書不注明出處,引文往往截取片斷或摘錄大意,并不都是照抄原文等。但取材的內容是由它的性質決定的,應該說兩書各有短長,重一部輕一部是不公平的。《冊府元龜》所引之書,皆北宋以前古本,所引五代詔令奏議等文獻史料,今已不傳,它的材料不僅豐富,而且比較可靠,可以用來校史、補史。《魏書》卷三十八原來一直殘缺一頁,后據《冊府元龜》才補全了這一頁。由于此書材料集中,條理清晰,極便查閱。比如想找關于“和親”的材料,即可在外臣部和親門中查尋,歷代“和親”的事跡皆收在內,一覽無余。
《冊府元龜》編成后即付刊刻,原刻本今已失傳。宋蜀刻本殘卷四百八十三卷,原為清末陸心源的皕宋樓舊藏,后歸日本靜嘉堂文庫。明崇禎年間有豫章黃國琦刊本。清康熙、乾隆、嘉慶時皆有刻本。因宋刻已無完本,所以1960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冊府元龜》,為影印明末黃國琦刊本,分為十二大冊,第一冊卷首有總目,每冊前有分目,書末附有《類目索引》,全部的類目按文字筆畫編排,每一類目下,列出所屬部別及其所在冊、卷和頁次,比用舊本檢查事類要方便得多。
上一篇:金其《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金其《列女傳》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