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父親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先后任大司農、太尉等職。操從小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二十歲舉孝廉,為洛陽北部尉,造五色大棒懸廨門左右,違禁者雖權貴豪門也一律棒殺。三十歲任騎都尉,與皇甫嵩、朱俊合兵鎮壓潁川(今屬河南省)黃巾起義軍,斬首萬級。遷濟南相,除殘去穢,十縣縣官被奏免其八。三十四歲任典軍校尉,參與了外戚何進集團誅殺宦官的密謀。董卓進京后,曹操拒絕與他合作,逃出洛陽,在陳留(今屬河南省)散貲募兵,同關東諸軍一同討伐董卓。初平二年(191),在濮陽(今屬河南省)鎮壓了河北黑山農民軍,次年占據兗州,軟硬兼施,收編了三十萬青州黃巾軍,自此兵威大盛。建安元年(196),迎漢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縣東),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取得政治主動權。南征北討,削平了淮河南北的割據群雄。建安五年(200),于官渡(在今河南中牟縣東北)擊潰當時北方最大的軍閥袁紹,殲敵七萬多。戰后,袁紹一蹶不振,嘔血病死。曹操利用其子袁譚、袁尚之間的矛盾,各個擊破,相繼占取冀、青、幽、并四州。建安十二年(207),又出兵平定右北平、遼西、遼東三郡烏桓,基本統一了北方。次年,進位為丞相,欲南進統一全國,但赤壁(在今湖北蒲圻縣西北)一戰,大敗而歸。轉而經營隴右、漢中和淮南,取得很大成功。建安十八年(213),封魏公:二十一年(216),晉爵魏王。黃初元年(220),曹操死,子曹丕代漢,追尊為武帝。曹操一生著力于籌創曹魏政權,同時也建立了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歷史功績。其一,消滅割據勢力,統一北方。他精兵法,善攻戰,在公元196-215年間,接連翦除陶謙、張繡、呂布、袁術、袁紹、烏桓蹋頓、韓遂、張魯等割據武裝,使東漢末葉以來陷于戰亂分裂的北方地區復歸統一。其二,排抑士族豪強,澄清吏治。他的政治活動,雖也要借重名門世家如鐘繇、荀或等和地方豪強如李典、許褚等,但并不縱容,對強宗豪右肆行兼并、專橫貪暴的行徑,有所抑制和打擊。例如,破袁尚后,重豪強兼并之法,規定收取定額租調,不得擅自加征,防止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還先后殺死高門名士孔融、許攸、楊修諸人。他厲行法治,勛勞重賞,不吝千金,同時又用法峻急,有犯必戮,吏政確比漢末清明。其三,改革選官制度,唯才是舉。曾于公元210年、214年、217年三次下求賢令,公開提出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也在薦用之列。他知人善察,不專以門第選士,拔于禁、樂進于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于亡虜之內,出身寒微而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其四,恢復農業經濟。他設置專門官署系統,在今河南、安徽、河北乃至陜西、甘肅等地廣泛舉辦屯田,并在各處修造陂揭,興辦水利。主要水利灌溉工程有劉馥修建的芍陂、夏侯悼經營的太壽陂、鄭渾興建的鄭陂、賈逵開通的賈侯渠等等,對恢復和發展中原的社會生產,起了重要作用。其五,倡導建安文學。曹操詩文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開創了文人擬作樂府詩的傳統,尤其是網羅各地英才,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包括楊修、吳質、繁欽、蔡琰和建安七子在內的鄴下文士集團,造就了我國古典文學的一次高潮。但他為人忌刻殘忍,對民眾用法嚴酷,戰爭中殺戮甚多,而鎮壓黃巾、黑山等農民起義,尤為一大污點。了解曹操的生平和思想,主要可讀《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和《曹操集》(中華書局),參閱王仲犖《曹操》(上海人民出版社)。關于曹操的評價,郭沫若《替曹操翻案》立全面肯定之說,楊柄《曹操應當被肯定嗎》持全盤否定之論,何茲全《論曹操》則強調他在東漢三國這個奴隸制與封建制交替時期的關鍵性作用,詳見三聯書店出版的《曹操論集》。
上一篇:曹丕及其《典論·論文》
下一篇:曹操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