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發展了白己的勢力。建安元年迎獻帝遷都許昌,做了大將軍和丞相,成為北方的實際統治者。在與各地割據勢力的斗爭中,曹操實行了屯田、打擊豪強、抑制兼并以及用人唯才等進步政策,逐步統一了北方,并為后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著有《魏武帝集》,已佚。作品輯本有《曹操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詩歌注本以近人黃節的《魏武帝詩注》較為詳備。
曹操的一部分詩歌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和人民的苦難。《蒿里行》概括了袁紹、袁術之流,假借討伐董卓的名義,大搞分裂割據、爭權奪利,互相殘殺的史實。形象地描繪了軍閥混戰所造成的社會慘象,對廣大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流露出一定的悲憫之情,表現了作者的正義感。《卻東西門行》描寫了戰士長期行役中的思念家鄉之情。《苦寒行》則描寫了軍旅生活的艱難困苦。這類詩歌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因而被人稱為“漢末實錄,真史詩”(明鐘惺《古詩歸》卷七)。曹操的另一部分詩歌,表現了他的政治理想,抒發了他的雄偉抱負。《觀滄海》生動描繪了遼闊壯觀的大海景色,著力渲染了大海那蒼茫渾然的氣勢,象征著他自己那種叱咤風云的氣概。《龜雖壽》表現了老當益壯的志士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短歌行》在深沉的感慨之中表現了求賢若渴的心情和搜攬人才以完成統一事業的宏偉抱負。此外曹操還有些抒發年命之悲和幻想游仙的作品,如《氣出唱》、《精烈》、《秋胡行》等。總的說來,曹操詩的思想積極奮發,爽朗豪邁,富于一定的人民性,表現了一個杰出政治家、軍事家的心胸和氣魄。
曹操是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在文學上富于革新精神。他的詩現存二十余首,全部都是樂府歌辭。這些詩繼承和發揚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以樂府古題寫時事,對后代詩歌有重要影響。他的詩四言、五言、雜言都有,其五言樂府詩在推動五言詩的發展上有不小的貢獻,四言體詩繼《詩》之后也在他那里再一次放出光彩。曹操的詩中常常具有一種激昂慷慨的悲壯情調和雄健的氣勢,使人感到振奮和鼓舞。語言質樸簡約,形象鮮明,極接近漢樂府。梁鐘嶸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卷下),宋敖陶孫說“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沈雄”(《詩評》),都正確指出了曹操詩特有的風格。曹操的散文清峻通脫,富有創造性,標志著漢代散文向魏晉散文過渡的重要傾向。如《讓縣自明本志令》,文筆簡潔樸素,自由流暢,傾吐心事披肝瀝膽,表現了政治家的胸懷和氣魄。
上一篇:曹操
下一篇: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