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葉赫那拉氏聯合恭親王奕訴發動的宮廷政變。因發生在辛酉年,故稱辛酉政變。又因載淳初即位時八大臣擬年號祺祥,又稱祺祥政變。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病死在熱河行宮,遺詔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等總攝朝政,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太子載淳為帝。載淳生母、野心勃勃的葉赫那拉氏對肅順等八大臣主持政務非常不滿,決計推翻遺命、奪取政權。恭親王奕訢為爭奪帝位,與咸豐帝奕詝一直存有矛盾,咸豐遺命八大臣,不讓奕訢參與其事,奕訢怨恨很深。奕訢在咸豐帝逃往熱河后留京議和,與洋人打交道,深得侵略者信任。葉赫那拉氏與在京的奕訴秘密聯系。9月初,奕訢取得外國侵略者的默契后,以奔喪為名趕往熱河,與兩太后密商了回京發動政變的計劃,旋而返京。10日御史董元醇以皇帝年幼為名,請求“變通祖制”,由皇太后“權理朝政”。11日兵部侍郎勝保和山東巡撫譚廷襄又故意違反清朝祖制,用黃折向皇太后請安。肅順等八大臣對那拉氏這場輿論攻勢馬上進行反擊,當天以載淳名義發布上諭,斥責勝保、譚廷襄,將二人交部議處,通令以后各級官員不準向皇太后請安。對董元醇奏折不準下發,引起兩宮與八大臣之間的尖銳沖突。輿論試探受挫,那拉氏又施展陰謀手段指使勝保以到熱河“叩謁梓宮”為名,借機把部隊布置在密云一帶,為政變做好軍事準備,并把肅順等人手中掌握的一部分兵權奪了過來。10月26日咸豐靈柩由肅順護送起運回京,兩宮太后偕幼帝載淳和其他七個王大臣由間道先期回京。11月1日兩太后抵京,召見奕訢秘密部署政變。次日逮捕了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8日發布上諭,公開否認咸豐遺詔,將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其余五人革職遣戍。11日載淳正式即位,廢除八大臣所擬“祺祥”年號,改為“同治”。12月2日兩太后在養心殿垂簾聽政,兩宮分別上徽號“慈安”、“慈禧”。從此,慈禧太后掌握清朝最高權力達四十余年,使中國日益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可參看冬青:《一八六一年“北京政變”始末》,《山東師院學報》,1980年第6期。
上一篇:辛派詞人
下一篇:辯證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