遜以自免
【原典】
唐婁師德,深沉有度量,人有忤①己,遜以自免,不見容色②。嘗與李昭德③偕行,師德素豐碩,不能劇步④,昭德遲之,恚(huì)⑤曰:“為田舍子⑥所留。”師德笑曰:“吾不田舍,復在何人?”
【注釋】
①忤:沖撞,觸犯。②容色:臉色,神情。③李昭德(?—697):雍州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朝大臣,如意元年(692)拜鳳閣侍,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新唐書》卷一百三十有傳。④劇步:快步走。⑤恚(huì):生氣,憤怒。⑥田舍子:鄉(xiāng)下人。
【譯文】
唐朝婁師德,性情穩(wěn)重,很有度量。別人觸犯了他,他卻自己做檢討,不表現(xiàn)出憤怒之色。他曾經(jīng)與李昭德一起外出,婁師德一向身體肥胖,所以不能快步走路,李昭德認為他太慢了,埋怨地說道:“被種田的粗漢耽擱了。”師德笑著回答:“我不做種田人,誰去做呢?”
【延伸閱讀】
真正有才能之人,總是把自己的能力隱藏起來,不讓其外泄,就像舜、禹、劉昆等都是矜持穩(wěn)重之人。矜持地為人處世,更能讓你左右逢源。在這個指揮欲強烈的社會里,如果你想把事辦成,就需要你以矜持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對方面前,表現(xiàn)得謙虛、平和、憨厚,甚至畢恭畢敬,讓對方覺得比你聰明,在談事時也就會放松自己的警惕性,這正是促使你成事的大好時機。
成大事的人務必要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矜持,從而讓對方從心理上得到一種滿足,產(chǎn)生與你合作的愿望。當你表現(xiàn)出大智若愚來使對方陶醉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氣氛中時,你就已經(jīng)受益匪淺了,接下來的事情都會順著你的意思發(fā)展下去。
唐代的杜審言,字必簡,是杜子美的祖父。襄州人。唐中宗時做修文館學士。因為有才就很傲慢,曾對人說:“我的文章很好,應讓屈原、宋玉來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讓王羲之北面朝拜。”
這樣夸耀自己,后人都說他自夸自大,說話太狂,并不認為他有什么好的。因為一般公認屈原、宋玉的文章,超過古今一切文章,王羲之的字,也是天下舉世無雙的好字。
人是一種很奇妙的動物,奇妙之處在于人的多面。人因為身處社會之中,擁有多重身份,需要扮演多種角色,所以養(yǎng)成了多樣的性格,褒揚的說法是“八面玲瓏”“長袖善舞”“舉止得體”;貶義的說法就是“口蜜腹劍”“陽奉陰違”“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等。連孔子都感嘆人心難測:“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對于很多人來說,他可以自我貶損以示謙虛,但是同樣的話,如果出自別人之口,就一定會招致直接或間接的怨恨,雖然被說者當時可能還會笑顏以對,但心底往往是恨之入骨。婁師德的不可及處,正在于他對于別人直白的抱怨,非但不以為意,而且還巧化沖突,讓說者輕松走出尷尬。我們之所以說他是真心的不計較,是因為婁師德很多時候都是如此。或許是他的好脾氣,才讓他心寬體胖?或許李昭德正是看準了他是不計較的人,所以才會不顧忌地說出那樣難聽的話來?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對于一個功勛卓著的朝中高官來說,什么話最難聽?大體是否定他的才能,詆毀他的人品,揭穿他的出身,最難堪的莫過于說他是鄉(xiāng)下人。“田舍子”就是“鄉(xiāng)下人”的意思。一位堂堂的大員被人譏諷為鄉(xiāng)下人,無論如何都是很丟臉的事。不要說是在官場,就是放到普羅大眾,對普通人來說,此話一出,也必定會引起軒然大波。然而婁師德卻笑顏以對:“我不做種田人,誰去做呢?”雖然無論是李昭德還是婁師德,兩人在此處所說的“田舍子”“田舍”,其實只是因為婁師德曾經(jīng)管理過農(nóng)耕,且措施得法,成效甚高,所以才被李昭德如此善意地調(diào)侃。不過話說回來,同樣的話是可以多種聽法的,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善良寬厚的人會聽到善意,而狹窄忌刻的人則會聽出嘲諷,婁師德顯然是屬于前者。
上一篇:《還居不追直》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逾年后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