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今河南安陽)人。出身農家,自幼拜師學武,飽讀兵書。二十歲投軍抗金,后因奔父喪回鄉。宣和六年(1124),再次去河東路平定軍(山西平定)投軍,作戰英勇,升為偏校,由于軍隊被金兵打敗,靖康元年(1126)第三次投軍康王趙構部,轉戰東京地區,屢立軍功,升為秉義郎。建炎元年(1127),上書高宗趙構,反對京師南遷,力請高宗返回汴京,親率六軍渡河北上,觸怒高宗等投降派,削奪官職。同年,又第四次投軍河北路招撫使張所,受張賞識,破格提拔為統制。同年秋,隨王彥渡河襲擊金兵,收復新鄉,取得侯兆川(河南輝縣西北)對金作戰勝利,又北上太行山行刺金將。轉戰至汴京,歸汴京留守宗澤。受宗澤器重,委以留守司統制。建炎二年(1128),澤死,繼任留守杜充棄京南逃,岳飛力諫不成,隨軍南下駐守建康附近。同年冬,金將完顏宗弼(兀術)大舉南侵,岳飛率部保衛建康,殲敵千人。四年(1130)正月,宗弼北撤,岳飛先在宜興痛擊金軍,又在靜安全殲未及渡江金軍,數十里內金兵橫尸遍野,殺死金大、小將領一百七十多人,岳飛威名大振,擢升通、泰州鎮撫使。同年,岳飛又挺進淮南,解救楚(今江蘇淮安)、承(今江蘇高郵)之圍,與金軍在承州大戰三次,都取得勝利。由于孤軍深入,得不到朝廷有力支持,被迫返回江南。在抗金斗爭中,岳飛的軍隊不斷壯大,軍紀嚴明,英勇善戰,深受人民愛戴,被稱為岳家軍,成為抗金的一支主要力量。紹興四年(1134),岳飛北上討伐劉豫偽齊軍隊,不到三個月,擊潰偽齊主力李成大軍,收復襄陽六州(今湖北襄陽地區),使偽齊從此一蹶不振,解除了南宋在長江中游的隱患。岳飛亦升任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成為有宋以來最年輕的節度使。但岳飛卻視功名如塵土,念念不忘的是恢復土的大業。同年底,岳飛又率部北上增援淮西,迫使金兵退回淮北。六年(1136),張浚召集各路將領乘勢北伐偽齊,恢復中原,岳飛一舉收復商(今陜西商縣)、虢(今河南寶靈)、蔡(今河南汝南)等金、齊戰略要地,奪取和燒毀金、齊大批糧食和物資,聲震河洛。由于受制于妥協的朝廷,孤軍作戰,此次北伐功敗垂成。十年(1140),宗弼再次發兵四路南下,戰線東起淮河下游,西至陜西,高宗被迫下令抵抗。宋劉锜部取得順昌大捷,使金由攻勢轉為守勢,岳飛乘勢大舉北伐,實現其多年的與金決戰,收復國土的宿愿。岳家軍分兵進軍,四十多天內收復了陳州(今河南淮陽)、穎昌(河南許昌)、鄭州(河南鄭州)、西京(山西大同)等重鎮,七月,與宗弼決戰于郾城(河南郾城),岳家軍在太行山區和兩河人民武裝支持下,大破宗弼“鐵浮圖”、“拐子馬”,取得著名的郾城大捷,又乘勝收復潁昌、鄭州、洛陽等地,進駐距汴京四十五里的朱仙鎮。金軍聞風喪膽,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困在汴京的兀術不敢再戰,只求撤回北方。岳飛再次上書高宗,要求乘勝渡河,直搗黃龍府,一時軍民精神振奮,準備渡河。但是,一意追求妥協的高宗卻在一天內連下十二道金牌,迫令岳飛撤軍,致使十年之功,毀于一旦。由于岳飛始終不渝地堅持抗戰,反對茍安投降,因此與奉行投降政策的高宗一伙矛盾愈來愈激化。岳飛多次重創金主力,聲威大振,高宗卻認為武將挾震主之威,難于容忍。金朝對岳飛聞風喪膽,密告奸細秦檜,必殺岳飛,方許議和。秦檜和高宗密謀,在紹興十年(1141)十月,以誣陷不實之詞逮捕岳飛,次年十二月,以“莫須有”罪將他殺害。岳飛從二十歲從軍到三十九歲遇害,在抗金戰場上渡過了戰斗的一生。作為統治階級成員,他曾殘酷鎮壓了鐘相、楊么農民起義,但是他在反擊外族武裝掠奪的正義斗爭中,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為保衛人民利益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是他一生事業的主流。研究岳飛,可參閱《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宋史紀事本末》卷七〇《岳飛規復中原》,鄧廣銘的《岳飛傳》是研究岳飛一生事跡的有價值的學術著作。
上一篇:岑參
下一篇:峻青的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