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海涅
亨利希·海涅(HeinrichHeine,1797—1856)德國著名的革命民主主義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理論著作有《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論法國的畫家》、《論浪漫派》、《莎士比亞筆下的女角》等。在海涅美學體系中一個鮮明的觀點是他反對當時占據德國文壇統治地位的消極浪漫主義。盡管他的詩歌創作也沒有完全擺脫上述的影響,但他提出了積極浪漫主義的主張,指出文藝女神應該是“一個自由的、開花的、不矯揉造作的、真正德國的女孩子,不應該是蒼白的尼姑和夸耀門閥的騎士小姐。”他批判了施萊格爾兄弟和蒂克的創作主張,實質上他們是借宗教的藝術品和退回遠古去彌補現實的浪漫派理論上的不足。這樣做只能引導藝術脫離現實,回到原始、野性、幼稚的中世紀時代。基于這種觀點,他對歌德和席勒孰優孰劣進行了比較,他認為席勒更靠近現實世界,所以席勒是應該被贊美的;而歌德派認為藝術與宗教、道德沒有關系,是個遺世孤立的第二世界,因此是不可取的。事實上,現實世界應該占據首位。在對歌德的評價上,他認為歌德的世界觀是泛神論,是無差別主義者。他從神的角度去評判歌德,當然無法得出公正的評價。事實上,海涅自己也沒有擺脫對神學的信奉,因此他盡管是個革命民主主義者,特別是與馬克思結識之后,對共產主義學說也有一定的認識,但始終沒有與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徹底決裂。1848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后,他開始消極了,這就是證明。
海涅堅持文藝必須忠實地反映現實,堅持藝術必須具備本質的真實。他看到藝術純客觀地描寫現實,這是辦不到的。人們強調的所謂藝術的客觀性那只是謊言,描寫過去而不帶自己感覺的色彩,那是不可能的。他認為流行的所謂“鏡子說”那只是似是而非的美學觀,因為這容易使人對藝術與自然的關系發生誤解。藝術中的自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自然的形象。任何藝術創造都包含著主觀的審美情趣與審美理想。海涅對藝術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上有非常精到之處,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就是說,藝術品是主觀與客觀結合的產物。但他又認為那種自然形象是人們心靈生來就有的,這又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淖中。
海涅的世界觀是復雜的,他的文藝觀也存在著他本人所無所解決的矛盾。他早期的抒情詩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但詩與現實的矛盾很尖銳,詩中的理想王國與德國黑暗的現實構成鮮明的對照。三十年代以后,他轉向了現實主義,創造了《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和《西里西亞織工之歌》等不朽的詩篇。這個時期他特別推崇莎士比亞,曾經為莎士比亞劇中女性人物銅像集寫了解說詞,并高度評價了莎士比亞。他認為莎士比亞有把握世界、表現世界的才能,說他只要看到外界現象世界的最小斷片,便立刻理解這個斷片與整個普遍的關系,他能從最廣泛的范圍和最深刻的集中點上來理解事物。海涅從莎士比亞作品中領略了藝術個別與一般、有限與無限的審美特征。盡管這種認識還是朦朧的,但在理論上卻是有啟迪作用的。后來人們對藝術本質的把握,是離不開那些在理論上不斷探求的先哲們的。
海涅的美學思想,體現了德國古典美學的積極成果,并且具備革命民主主義的色彩。但由于唯心主義,特別是神學世界觀的影響,使他在理論上沒有達到時代的高度。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浪漫派音樂
下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