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類接受外界信息,其中95%來自視覺。但視覺又常常處在“休眠”狀態,即所謂“視而不見”。天陰了,要下雨了,行人們對天地間的景物似乎不很在意,突然嘎啦啦一聲炸雷,震得全身打顫。于是抬頭望天,天上烏云翻滾;低頭看地,地上草木搖動。這才著急起來,起步飛跑。我們的古詩人們,似乎早就窺見了人類心理上的這點奧秘。他們攝取種種意象,來營造意境,常常還不大放心,怕讀者的眼晴睡去了,進入不了那境界,便煞費苦心,引來“炸雷”,來點醒我們的視覺。于是,這聲音便成了溝通景物與我們心靈的橋梁。這聲音也最能引起人們心靈的震顫,正如《樂記》上說的:“凡音之起,從人心生也。”我們翻開任何一本古詩詞的集子,便會聽到那一片蕭蕭的風聲、點點的雨聲、幽怨的杜鵑聲、哀轉的猿聲、夜半的鐘聲、寒砧邊的搗衣聲,……而邊塞詩中,更少不了胡笳、羌笛、號角、馬鳴……。
你看那首著名的《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馬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不錯,那月黑天下模糊的楓林、江中閃爍的漁火、似乎布滿天空的寒霜,加上那只孤單的客船,已經給我們營造出了清冷的意境。但還缺少“感發的生命”(葉嘉瑩語),游子那孤獨、凄苦的心境我們還觸摸不到。于是,詩人便拈來烏鵲的啼叫,更顯示出夜的靜寂。還有——,你聽,忽然,遠處寒山寺的夜半鐘聲破空而來,重濁、曠遠、悠長,一聲不了一聲地打在游子的心上。似從遠古傳來,似從天邊飄來,漂浮在水上,彌漫在空中。這時,我們才真的感受到了環境的空曠、冷寂,感受到了游子的孤苦無依,那種沒著沒落的空落落的感覺。這詩的出名也全靠了這鐘聲。如今寒山寺的鐘聲已成蘇州一景。連好多日本朋友也專門組團,大老遠跑來專聽這夜半鐘聲。這倒是詩人料想不到的。請看如下用聲音點醒意境的名句: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詩·小雅·車攻》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王翰《涼州詞》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杜甫《后出塞》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溫庭筠《商山早行》
梧桐葉,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溫庭筠《更漏子》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姜夔《揚州慢》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秦觀《踏莎行》
上一篇:中學生《烏鵲歌二首》古詩詞鑒賞
下一篇:中學生《使至塞上》古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