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后期的文學流派,活動在萬歷年間。以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及其兄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其弟袁中道(1570-1630,字小修)為首,時稱“三袁”。因為他們是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稱為公安派。明代嘉靖之后,唐宋派和后七子對峙多年,并沒有動搖后七子在文壇上的統治地位。萬歷以后,適應明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要求,在王學左派,特別是李贄思想的影響之下,“三袁”提出了新的文學理論,造成了強有力的反形式主義、反復古主義的文學運動。“三袁”中,袁宗道是這派理論的發起者。袁宏道影響最著,可稱領袖。袁中道稍后。袁宗道有《論文》兩篇,一針見血地指出前后七子復古的弊病,從文章的“辭”和“意”兩個方面談到不可盲目擬古。袁宏道更提出“性靈說”。他稱頌袁中道的詩是“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中流出,不肯下筆”(《小修詩敘》)。總之,他們反對前后七子的擬古之風,從歷史發展的觀念出發,認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各有特色,不應盲目崇古,主張變古創新;他們反對模擬,認為當時文壇的“剽竊成風,萬口一響”是無識,主張好的詩文都是“任性而發”“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他們提倡平易近人的文學語言,主張用語要辭暢意達,反對艱深古奧,佶屈聱牙。公安派的理論,打破了當時文壇的陳腐的擬古主義格局,對明代后期的文學革新是有積極作用的。他們的作品有的有批判時政、反對道學束縛的進步內容,能夠自然地流露個性,語言也清新潔凈,生動自然。但由于他們生活圈子的狹小和創作思想的局限,作品大都思想貧乏,題材狹窄,偏重于描寫生活瑣事和自然景物,所以缺乏深厚的社會意義,成就不大。“三袁”中袁宏道是成就較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成就最高的是那些反道學氣的文章和一些文辭清麗的山水小品,如《虎丘》、《晚游六橋待月記》等。這些作品文筆秀逸,開拓了晚明小品的新領域。公安派的理論和創作,對后世的文學,特別是詩文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清代鄭燮的散文及袁枚的詩和詩論等。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
上一篇:公孫龍子
下一篇: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