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9】紅巖精神
(潘洵、劉志平主編,中共黨史出版社,19.5萬字,2018年5月第1版,48元)
6章:[1]紅巖精神的歷史形成;[2]崇高的思想境界;[3]堅定的理想信念;[4]巨大的人格力量;[5]浩然的革命正氣;[6]紅巖精神永放光芒。
紅巖精神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堅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氣。它形成于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是以毛澤東、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國民黨統治地區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
這本書史論結合,通過典型事例,系統分析了紅巖精神形成的時代背景、思想淵源、實踐基礎和歷史進程,深刻闡述了紅巖精神的豐富內涵,并結合實際論述了紅巖精神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指黨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過程中,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形成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人政治覺悟、意志品質、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風的一系列優良傳統和革命風范。
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1]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2]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3]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
“境界”,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或精神品質的某種層次、狀態水準,特指人的內在精神修養所達到的水準或境地。境界是一種風格、一種情操、一種態度。
袁宏:“形器不存,方寸海納”。
共產黨人干事創業,靠的是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即個人的道德品質和人的能作為權力、義務的主體的資格。而人格力量則指依靠人的信仰、氣質、品德、才智等匯聚而成的感召力、影響力、帶動力。
要做到“同流而不合污”。
中國共產黨從“山溝”走向全國和世界的產物。
“三勤”(勤學、勤業、勤交友)。“三化”(職業化、社會化、合法化)之政策。
上一篇:管理經濟學:第7版
下一篇:紅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