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縣曲仁里(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人。曾當(dāng)過周朝柱下史即守藏王室史籍資料的官員。見周王室衰微,便棄職而去,至函谷關(guān),令尹喜勸其著書,于是著《道德經(jīng)》五千言而去,不知所終。《道德經(jīng)》共5000余字,81章,分上下兩篇,上篇言道,下篇言德。
1.歷史觀
老子認(rèn)為人要師法自然:“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老子·第三十八章》)在老子看來,人類文明的進(jìn)化過程,實際上是一種退化。因為文明程度越高,人為的因素就越多,與自然的距離就越遠(yuǎn),仁、義、道、德也就越少。至于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儒家崇尚禮治相反,在老子看來,這是以人為的“禮”傷害自然的“道”。因為老子主張因循自然,不為形式所拘,所以他說“上德不德”,惟其不以為德,所以才不失其德,因此說是“有德”。這是順應(yīng)自然而不是人為的干預(yù),因此說“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所謂下德,意思是人為的固守其德,反而造成自然之德的流失,所以老子說“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因為是有意于無為,所以就不覺流于有為,也因此說“下德無為而有以為”。等而下之,“上仁為之”,已是有心于作為了,但尚離自然不遠(yuǎn),所以又說“無以為”。更等而下之,“上義為之”,則人為的成分就更多了,因此說“有以為”至“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因為全是人為的成分,屬于強人之所難,因此應(yīng)該攘臂強使之就之才可以。由此可見老子的歷史觀,他認(rèn)為人類文明越發(fā)展,即越人為化,離自然也就越遠(yuǎn),也就越來越失去人的天真樸實之性了。在未失去之前,本來是在道德之中,根本就不必去求什么道德的,莊子也說:“道德不廢,安用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胠篋》)所以老子又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合,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道”的哲學(xué)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jīng)·系辭上》)道是萬物之所以存在的因素,是宇宙的規(guī)則、原理、原則。綜合而言,道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1)無形無體,超越萬物
首章開篇,老子便指出:“道(指形而上之道)可道(指言說),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天地萬物,本來是沒什么名的,語言、文字產(chǎn)生后,為了溝通交流,所以才產(chǎn)生了名。宇宙萬物的所以然的原理,就是老子所謂的“道”了。但是,要詮釋它并不容易,一般人都從外在形式去理解。但老子所謂的“道”,是“形而上”的一種思維,它難以言說,即不能用一般的理解來解釋,而是需要透過事物的內(nèi)蘊,即萬物背后所以然的道理。所以,老子在這里說:“道可道,非常道。”在第十四章,老子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第四十一章)大道是沒有聲音的、沒有形象的。道既看不見,又聽不到,并且把握不住,它是無形象的一種狀態(tài)。因為沒有通常的物質(zhì)形象狀態(tài),所以它是超越于人類感官之上的。
(2)道是一切存在的原因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自古及今,其名不去。”(第二十一章)老子認(rèn)為,道并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惚兮恍兮”,即似有若無,并且是“窈兮冥兮”,深邃冥渺。其中確實“有物”、“有精”,并且“其精甚真”。所以“道”是真實存在的,它是一切存在、一切現(xiàn)象的原因、原理及推動力。但是,它卻隱而不顯,不為人所認(rèn)知。就像蘋果為什么會從樹上落下來一樣,道理的背后是因為有一個“萬有引力定律”。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只能知道蘋果往下落,但不知道為什么往下落。
(3)道的性質(zhì)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這里的“有物”,即所謂的“道”。總而言之,它的性質(zhì)有以下幾點:
①它是一種渾然的狀態(tài)。
②它先于天地而存在。
③它無聲無息。
④它獨立存在,并且永不改變(超越時空,具有絕對性與永恒性);它遍布宇宙,并且循環(huán)不怠。
⑤它是天地萬物的根源。
“可以為天下母。”無以名之,而勉強名之曰“道”及“大”——形容廣大無邊、無所不在。
(4)道遠(yuǎn)非世俗之人所能理解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第四十一章)道既然是玄之又玄,所以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聰明智慧的人士理解了道,就會遵循道的規(guī)律勤奮而行;一般智慧的人聽說了道,他會將信將疑,疑信參半,若有若無;愚笨的人對于道,則會嗤之以鼻,但是,他們越是不以為然,就越是證明道的可貴,因為道遠(yuǎn)非世俗之人所能理解。
3.知識論
老子認(rèn)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老子·第十二章》)意思是一般人的耳目口心,容易被外界的色、味、音所誘惑,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人的先天本性。這就是外界環(huán)境之于人的一種負(fù)面作用。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是因為丑的存在;都認(rèn)識到善之所以為善,這是因為惡的存在。原因在于“有無相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五十六章》)滔滔不絕、巧言令色,聰明智慧的人是不會做的,但這正是愚蠢人的愚蠢所在。老子認(rèn)為要順其自然。“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章》),但人反而以復(fù)雜為能事,這往往就會聰明反被聰明誤。在第七十一章,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自己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的人,是最聰明的;不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這才是一般人容易犯的錯誤。圣人不會犯這種錯誤,這是因為他知道一般人常常不自知。正因為他清醒地認(rèn)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才不會犯這種錯誤。
老子認(rèn)為柔能克剛:“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老子善于以柔克剛,以弱勝強。這也是滴水穿石的道理。
老子辯證地認(rèn)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智。”(《老子·第八十一章》)不在多言,亦不必作自我辯解。善辯者容易強詞奪理,甚或栽贓誣蔑,無所不用其極。
4.宇宙觀
老子在第五章認(rèn)為:“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籥是冶鑄時用以鼓風(fēng)吹火的皮囊之類的器具。橐,象征太虛,猶如宇宙的本體。籥像征元氣,具有運轉(zhuǎn)流行之用。二者動而愈出,互相作用,生生不已。總之,宇宙的狀態(tài)是虛無空靈,作用是靈妙不測而又無窮竭的,因此才能運轉(zhuǎn)生發(fā)永不休歇。“動而愈出”,則是由虛空而產(chǎn)生的萬般變化。所以,虛而能動就是宇宙的根源所在。
老子認(rèn)為道的本體是常存的,“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第六章》)這個本體雖然至虛,但卻又無窮無盡,它可以化生萬物,是天地的根源所在,至隱至微而又綿綿不絕。
老子認(rèn)為道出于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天、地、人,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并且都來自于自然。又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第四十章》)有可以生無,無也可以生有,這些都是“道”的功用。
5.人生觀
(1)福禍相依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老子看來,事物總是相互依存、相互轉(zhuǎn)化的,禍中可能隱藏著福,而福中也有可能隱伏著禍。
(2)物極必反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天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些都在于說明,含藏內(nèi)斂是一個完美的人的必須。不在外形表露,而在于內(nèi)在的生命。就常理而言,直非曲,巧非拙,辯者滔滔而木訥。物極必反的道理也正如儒家的過猶不及。
(3)和光同塵
老子認(rèn)為人生的智慧在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老子·第五十六章》)《老子道德經(jīng)憨山解》對此的解釋是:“遇物渾圓,不露鋒芒,故曰挫其銳。心體湛寂,釋然無慮,故曰解其紛。含光斂耀,順物忘懷,故曰和其光、同其塵。”這是老子理想中的一種人生境界,即天人合一、順應(yīng)自然。
(4)重直觀內(nèi)省
《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yuǎn),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如果一個人被外界干擾過多,就會思慮紛雜,精神散亂,心靈浮躁,自然就無法明澈地透視外界,所以,老子重視內(nèi)在的直觀自省。
(5)遵循大小難易的規(guī)律
老子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xì)。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xì)。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六十三章》)由易到難,由小到大,不積跬步難于致千里,這是萬事萬物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
(6)為人、為己的辯證關(guān)系
老子認(rèn)為:“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老子·第八十一章》)老子把人與己的關(guān)系,建立在相輔相成的基礎(chǔ)上,認(rèn)為為人與為己并不能分而為二。他打破了二分對立的僵持關(guān)系,反對一味地接受,倡導(dǎo)積極地付出。由此足以說明,老子哲學(xué)是建立在人我一體的觀念上。人與己,并非是對立的,而是二而一的關(guān)系。
6.修養(yǎng)
(1)靜的哲學(xué)
一般哲學(xué)思想都是以知識為主導(dǎo),以認(rèn)知外界事物為目的,但老子卻是以靜為主:“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老子·第十六章》)老子哲學(xué)以靜為根本,“致虛極,守靜篤”,在此基礎(chǔ)上,求得內(nèi)在心靈的清明、寧靜、祥和,這樣才能心無滯礙蔽塞,才能“歸根復(fù)命”,恢復(fù)性命的本真,使認(rèn)知本體得到凈化與升華。把握住了這個根本,就能“知常曰明”,就能去除成見、心機,遇事寬容無私,遵循道的規(guī)律,任本真的性情而行,就能終身幸福。
(2)曲則全,枉則直
“曲則全,枉則直。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老子·第二十二章》)萬物同理,曲是伸的前奏,枉中含有直理。不自以為是,才不會自我局限;不自相殘殺,心胸開闊,才更能彰顯功績,得到可貴與難得;不自驕自傲,就不致于遭到嫉妒,就能長久;只有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不自以為是
《老子·第二十四章》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老子認(rèn)為,主見較強者、自以為是者、自矜自伐者,都容易導(dǎo)致愚昧、短視、失敗等相反的結(jié)果。
(4)知人與自知
老子認(rèn)為,內(nèi)視與他視容易造成人的認(rèn)識誤區(q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人的認(rèn)識都存在主觀與成見的局限,如果有超越主體、超越自我的眼光,做到明于觀人、暗于察己,則可稱為智者;戰(zhàn)勝別人,固然是有力,但能勝過自己,能超越自我,則更是強者。
(5)欲取固與
《老子·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老子諳熟事物內(nèi)部此消彼長、此盈彼虛、欲廢必興、欲取必與的辯證關(guān)系。但幽微奧妙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很難彰顯出來。
(6)善行與善言
《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這是人生修養(yǎng)的一種至高境界,行不言之教,能不教而化,善行、善言無聲無嗅,無跡可循,能夠虛己游世,物我兩忘。
(7)絕圣棄智
老子認(rèn)為人的渾沌之竅一經(jīng)開鑿,則天真淳樸的本性就會喪失:“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老子·第五十二章》)如果“塞其兌”,就能閉塞嗜欲之門,終生不受煩擾。否則,開啟嗜欲之門的孔竅,自以為能利濟事物,但必致終身勞擾不堪,而無可救藥。
(8)吝嗇
《老子·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無論是對待人類社會還是自然世界,最好就是一個“嗇”字。吝嗇是讓人學(xué)會內(nèi)斂愛惜,蓄積能量,厚植根基,以充實內(nèi)在的生命。所以老子認(rèn)為的“三寶”之一就是“儉”,并主張去甚、去泰、去奢,認(rèn)為一切過度的行為都是違反自然之道,必須杜絕去除。
7.政治哲學(xué)
(1)無為而治
老子認(rèn)為的無為而治在于:“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第三章》)人民內(nèi)心安寧清靜,吃飽穿暖沒有衣食之憂,憂慮減少而筋骨強健。使他們沒有過多的知識欲望,即使聰明人,他們的聰明也沒有地方可用,雖然是無為而治,但卻能做到無所不為了。又說:“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如果用利益,用奇技淫巧來誘惑人民,那么人民反而會紛擾不安。法令越是復(fù)雜,盜賊就會越多。惟有以清靜無欲的辦法來治理國家,這些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2)小國寡民
老子理想的社會是:“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yuǎn)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在這種小國寡民的社會里,沒有斗爭,沒有戰(zhàn)爭,人民都能和平相處,自給自足,安居樂業(yè)。
(3)絕圣去智
老子認(rèn)為,仁義、智慧、孝慈、忠臣等都是因為人失去了樸實的自然才產(chǎn)生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合,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正是這些智巧的運用、人為的雕琢,才導(dǎo)致了大偽、昏亂及六親不合。所以就應(yīng)該:“絕圣去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慈孝;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見素抱樸,少思寡欲。”(《老子·第十九章》)拋棄這些人為的智巧、仁義、利益,才能平息社會的紊亂,返回純真樸素的自然。
上一篇:清別集
下一篇:詞、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