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是中國現代實用主義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早年肄業于上海中國公學。1910年赴美國,先后就學于康乃爾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為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學生。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曾提倡文學改革,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1919年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以改良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1922年鼓吹“好人政府”主義,反對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1925年參加段祺瑞策劃的善后會議,與孫中山倡導的國民會議相對抗。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創辦《獨立評論》,支持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并發表“全盤西化”的主張。1938年任國民黨政府駐美國大使。1942年任偽行政院最高政治顧問。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8年去美國,后又回到臺灣。1962年病死。
胡適實用主義把“經驗”看作是自我的主觀世界,而且這個自我的主觀世界又具有“變換”事物的能力,于是主觀是第一性的,客觀是第二性的;“經驗”是第一性,存在是第二性的。甚至完全取消了“物”與“我”的對立,取消了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的對立,認為任何事物離開了人的“反動”就不可能存在,不僅否認了獨立于經驗以外的客觀世界。而且也把客觀世界吞并到所謂經驗中,這與直接否認客觀世界的存在并沒有本質的不同。
實用主義的實在論也是主觀唯心論,他們認為所謂“實在”,就是感覺,就是感覺與感覺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的種種關系,就是舊有的真理。認為“實在”作為客體的存在,只有在其與人們發生關系時它才存在,客觀物質世界是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胡適極力鼓吹不可知論,否認客觀真理的存在。因為他既然不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從而也就否認了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可能性。胡適不了解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的辯證關系,主張一時一個真理,一地一個真理,一人一個真理,這就夸大了認識的相對性、主觀性與條件性,否認了客觀真理,從而走進了相對主義的泥坑。
胡適在方法論上。一方面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學方法的影響;另一方面又繼承了乾嘉學派注重考據的傳統,他把二者結合起來,并運用于對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他根據赫胥黎的“存疑主義”,提出“拿證據來”的口號。認為“只有證據充分的知識,方才可以信仰,凡是沒有充分證據的,只可存疑,不當信仰”。胡適還把杜威的五步思想法,概括為“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提出所謂“科學試驗室的態度”。認為“思想的真正訓練。是要使人有真切的經驗來作假設的來源;使人有批評判斷種種假設的能力;使人能造出方法來證明假設的是非真假。”胡適還提出“歷史的態度”或歷史的方法,“這就是要研究事物如何發生,怎樣來的,怎樣變到現在的樣子。”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都要經過發生、演變,以至于今天的若干歷史階段,需要歷史的加以考察。胡適的方法論具有許多合理的因素,他就是用這種方法對待古圣先賢的教訓與封建傳統習俗的,這種評判的態度,具有反封建的意義。然而,他的方法論是與其實用主義,相對主義結合在一起的,他也正是用這種相對主義方法論來反對馬克思主義的。
在歷史觀方面,胡適極力鼓吹庸俗進化論觀點,只是“承認一點一滴的不斷的改進是真實可靠的進化”,否認社會歷史領域中的發展與質變,否認對立斗爭與社會革命的必要性。用實用主義解釋歷史時,又得出了唯心主義多元歷史觀,把社會現象的原因,歸結為各種原因,例如經濟、政治、知識、思想等因素,都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沒有一個是決定的支配的因素。
實用主義哲學作為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主義哲學斗爭中,不失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胡適所寫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力圖運用新的資產階級的觀點與方法清理中國哲學遺產,從而一新人們的耳目,把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他的實用主義方法論注重實驗,強調效益,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命題,這在人們認識真理的具體過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合理的因素。但是,就整個實用主義哲學體系說來,它是唯心主義的,是為其政治上的改良主義作哲學論證,這是不應否認的。
胡適的主要哲學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實驗主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杜威先生與中國》、《演化論與存疑主義》、《介紹我自己的思想》、《我們走那條路》、《我的歧路》等。
上一篇:胡漢民
下一篇:胡銓、陳亮和葉適的政論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