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文
洪洋
夜闌人靜,風輕水平,香溪河邊,臨江樓上,獨自憑欄佇立。
驀然,從天上撒下了萬千銀球,銀球滾動在江波上,通明透亮。抬頭,一輪圓月浮在兩山之間,峰巒披著一層輕紗,薄如蟬翼。低頭,那深深的峽谷里,峭壁的陰影更加濃重,森森似漆。
這時,從那深邃的峽谷里,傳來了江水的聲音:
“叮咚!叮咚!叮咚!……”
夜愈靜,風愈輕,月愈明。水聲清脆、高亢、宏亮,音節鏗鏘、如歌似吟。
歌吟?
歌吟!歌聲有屈子的魂靈。
就在這香溪河邊,有詩人屈原的故里。屈原的子孫都說,詩人投汨羅江后,全秭歸城為他招魂,動地的哀聲攪翻了江水,召來了一條神魚。神魚過洞庭到汨羅,銜回了詩人的軀體,詩人就長眠在峽里。
“叮咚!叮咚!叮咚……”
我佇立不動,屏息靜聽。仰觀直刺青天的高山,峰峰化作詩人的筆;俯視奔雷馳電的江水,滴滴是詩人的血淚。夜已盡。月已落,天將明!
叮咚!叮咚!叮咚!……”
這是一則優美的散文詩,情濃意重,構思十分精巧。文章的題目明白地顯示了作品的內容,是要抒寫觀賞月光、聆聽水聲時的感受的。開篇先點明“我”獨自憑欄處。時間:深夜。地點:臨江樓。當時的周遭環境是微風吹拂著香溪河面。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賞月色而聞水聲的。因為臨江樓位于深深的峽谷里,所以“我”首先是從江面上發現月亮的。“驀然,從天上撒下萬千銀球,銀球滾動在江波上,通明透亮”。突然躍入水面的月的倒影,自然地引起“我”仰望天空。但見“一輪圓月浮在兩山之間,峰巒披著一層輕紗,薄如蟬翼”。再俯視那峽谷時,峭壁的陰影森如漆。以上隨著視角的變化,從水面到空中,從山頂到峽谷,寥寥幾筆就生動地寫出了臨江樓頭一片月的景況。月是那樣的明,象是“通明透亮”的銀球一般,微微漣漪把它幻化成千萬個滾動的銀球,是多么動人!月光是那樣的好,仿佛為峰巒披上了“薄如蟬翼”的輕紗,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另外峭壁陰影的加深,更反襯了月之皎潔。在這里,無形的月色被巧妙的具象化,變成可見可感的了。以上是寫月色。
接著寫水聲,由運用視覺轉而為調動聽覺。時間在流逝,“夜愈靜,風愈輕,月愈明。”此時峽谷里傳來的江水“叮咚”聲,更顯得清脆、高亢、宏亮。這“如歌似吟”的鏗鏘音節,自然地引起“我”的遐想。于是由“歌吟”聯想到屈原,引出了關于屈子的美好神話傳說,激起了“我”心中難以平靜的波瀾。一剎時,似乎周圍的座座山峰都變成了詩人的筆,滴滴江水全化作了詩人的血淚。這不就是世世代代人民群眾心目當中的三閭大夫嗎?!屈原是偉大的、不朽的,他永遠令人敬仰!作者的感情達到了高潮,文章的內容得到了升華。
這篇散文詩中還貫穿著兩條線索:一是由深夜到拂曉的時間過程;一是“我”的視覺——聽覺——感覺。復線結構的運用,使作品更為嚴謹、精美、別致。此外,語言的簡潔明快,詩一般的意境創造,尤其江水聲音回返往復地三次出現造成的節奏感和韻味,等等,都表現出了作者的藝術功力。
上一篇:《月光》鑒賞
下一篇:《有鷗來祥》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