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就”同“適應”是不相同的
季先生語錄:
我們須“適應”,但不能“遷就”。
講到“適應”與“遷就”這兩個詞的時候,季先生從語言學的角度做了一番比較,最后得出這樣的結論:
“遷就”的賓語往往是不很令人愉快、令人滿意的事情。在平常的情況下,這種事情本來是不能或者不想去做的。極而言之,有些事情甚至是違反原則的,違反做人的道德的,當然完全是不能去做的。但是,迫于自己無法掌握的形勢,或者出于利己的私心,或者由于其他的什么原因,非做不行,有時候甚至昧著自己的良心,自己也會感到痛苦的。
“適應”的賓語,同“遷就”不一樣,它是好的事物,進步的事物,即使開始時有點困難,也必能心悅誠服地予以克服。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會經常不斷地遇到必須“適應”的事務,“適應”成功,我們就有了“進步”。
如此看來,講到處世之道,“適應”和“遷就”中也充滿一定的道理。人生在世,在與人交際和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是要秉持“適應”的態度,還是選擇“遷就”的態度呢?根據季先生清晰、明了和透徹的分析,正確的答案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得到。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很多原則性的問題。比如說,朋友以各種理由蠱惑你吸毒,毒品的危害性,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了解。在這樣的蠱惑面前,我們是接受還是拒絕呢?這也涉及“遷就”與“適應”的區分問題。顯而易見,這樣的蠱惑,是不好的,是有害的,接受了是違反某些原則,甚至是某些道德的。我們應當毅然決然地選擇拒絕。換句話說,就是不能“遷就”,更不能“適應”。
在類似這樣的問題面前,若是選擇了拒絕的態度,不“遷就”,是否就是不與人為善,就會得罪人呢?答案也要分場合。誠如季先生所分析的,有的時候,迫于某種形式被迫“遷就”,如此可能沒有得罪人,但是卻得罪了自己的良心,所以內心會痛苦。而婉言相拒,未必就一定會得罪人,也可能會贏得他人的理解。但是,有一點非常明確,那就是堅持了自己的處世原則,對得起天地良心,對得起自己,問心無愧。這也不失為與人為善的一種方式。
當然,若是不能兩全,一味地“遷就”也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長此以往,為人處世沒有自己的堅持,沒有自己的原則和道德,勢必會迷失自我,久而久之,可能只會落個“奸詐圓滑”的惡名。
因此,涉及原則與道德問題的時候,更為可取的方式是有選擇性地“遷就”,并且始終有自己堅持的地方。更為重要的是,要清楚,“遷就”不等于“適應”,要學會辨別自己所面對的對象的性質。
具體地說,首先須得如季先生所言,分清對象的好壞與是非,進而再從“遷就”和“適應”中去選擇。若不然,牛頭對馬嘴,在涉及原則和道德的問題上選擇了“適應”,而對好的事物卻選擇“遷就”,那么在處世為人的過程中,勢必會樹敵,難以做到與人為善;而真正屬于自己的成功,卻漸行漸遠。
真正區分“遷就”與“適應”,才能在“遷就”與“適應”中做好正確的選擇,才能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與人為善。
上一篇:“笨”是一種訣竅
下一篇:一寸光陰不可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