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別集
1.《牧齋初學集》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世稱虞山先生,常熟(今江蘇常熟)人。東林黨領袖之一。明萬歷年間,獲一甲三名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后因賄賂而被革職。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錢謙益依附阮大鋮,被封為禮部尚書。降清后,仍被封為禮部尚書。
《牧齋初學集》,由錢仲聯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是目前最完備的本子。錢謙益常把鋪陳學問與抒發思想性情糅合起來,文章縱橫曲折,奔放恣肆,融“學人之文”與“文人之文”為一體,雖然內容較為駁雜恢詭,但規模闊大,一定程度上轉變了明文的衰微格局,振作了明末清初的文風。《游黃山記》、《忠烈楊公墓志銘》、《徐霞客傳》等篇,都可以看出他的這種風格。
錢謙益的文學思想接近公安派,反對明代王世貞、李夢陽所標榜的“詩必盛唐”,而提倡宋、元詩,推崇蘇軾與元好問,成為后來專尚宋詩的先導。明亡后的詩篇,寄寓滄桑身世之感,哀感頑艷與激楚蒼涼合而為一,較有特色,如《徐州雜題五首》、《獄中雜詩三十首》、《西湖雜感》等。
2.《吳梅村全集》
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太倉(今江蘇太倉)人。崇禎年間舉進士,入清被迫為國子監祭酒,三年后借母亡辭官歸隱。
《吳梅村全集》共收古、近體詩1000余首。李學穎點校本是目前較完整的全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
吳偉業才華卓越,工詩能詞,閱歷興亡,欲以詩歌存故國史實,與杜甫、元好問皆有“詩史”之譽。詩作多哀時傷事,富有時代感。七言歌行尤為出色,代表作有《圓圓曲》、《永和宮詞》、《臨江參軍行》等。吳偉業的紀事詩學唐元稹、白居易,詩歌反映了民間疾苦,但又別具風格,自成“梅村體”,如《直溪吏》、《馬草行》等。
3.《亭林詩文集》
顧炎武(1613—1682),初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寧人,世稱亭林先生,吳郡昆山(今江蘇昆山)人。出身江東望族,加入復社后,絕意科舉,專務經世致用之學。曾兩次參加抗清斗爭,失敗后來往于大江南北,游歷西北,長期旅居于山東、河北,晚年定居陜西華陰,病逝于山西曲沃。
《亭林詩文集》由其弟子編撰,迫于當時的社會環境,詩文有所刪改。全書分《亭林文集》、《亭林余集》、《蔣山傭殘稿》、《亭林佚文輯補》、《亭林詩集》五部分。顧炎武學識淵博,學宗程、朱,篤志六經,在經學、史學、音韻學及詩文創作上都有較深造詣。
筆記體《日知錄》是顧炎武的代表作。全書32卷,包括15個部分:言經義、論政事、論世風、論禮制、論科學、論藝文、論名義、論古事真妄、論史法、論注書、論雜事、論兵與外交、論天象、論地理、論雜事考證。顧炎武從“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觀點出發,認為“非器則道無所寓”。他主張經世致用,既反對陸王心學,又反對程朱理學。其樸實考據的治學方法,對清代樸學的興起、乾嘉漢學的鼎盛,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顧炎武認為詩必須有益世道人心,反對依傍古人。其詩大多是國家民族興亡、慷慨傷懷之作。
4.《壯悔堂文集》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號雪苑,商丘(今河南商丘)人。祖父及父輩皆為東林黨人。他生性豪放不羈,“不耐寂寞”,少年即有才名,曾主盟復社,與方以智、冒襄、陳貞慧合稱“明末四公子”。
《壯悔堂文集》10卷,另有《四憶堂詩集》6卷。作品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入清后作者曾參加清朝的科舉,并獲河南鄉試副貢生,晚年失悔此舉,著《壯悔堂文集》以明志。侯方域早年即以詩與時文揚名,后致力古文,取法“昌黎、柳州、廬陵、眉山諸子”,文章縱橫恣肆,為時人所重。他的古文與魏禧、汪琬齊名,并稱“清初三大家”。其散文以傳記散文見長。他將班固、司馬遷的傳記,韓愈、歐陽修的古文,以及傳奇小說的手法熔為一爐,形成一種清新奇峭的風格。代表作《李姬傳》,歌頌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義、辨是非、不阿附權貴的高尚品德,使品行高潔、俠義美慧的李香君的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同時刻畫的反面人物阮大鋮及其他人,也都有聲有色,形象生動,并且文字洗練,敘事分明,情節曲折,繪聲繪色,把人物的精神風采刻畫得生動傳神,具有短篇小說的特點。孔尚任的《桃花扇》,便是借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來反映南明興亡的歷史劇。
5.《陳迦陵文集》
陳維崧(1625—1682),字其年,號迦陵,江南宜興(今江蘇宜興)人,官至翰林院檢討,并參修《明史》。陳維崧出生于講究氣節的文學世家,祖父系東林黨人,父親陳貞慧是當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陳維崧少時才思敏捷,詞采瑰麗,被吳偉業譽為“江左鳳凰”。入清后雖補為諸生,但長期未得到重用,飄零游食四方。因早有文名,當時的名流如吳偉業、冒襄、王士禛、朱彝尊等,都與他交往,其中與朱彝尊合刊過《朱陳村詞》。
《陳迦陵文集》共54卷,包括:《文集》6卷,是各體散文;《儷體文集》10卷;《湖海樓詩集》8卷,收詩700多首;《迦陵詞全集》30卷,收詞、長調、中調、小令400余調,1600余首,分小令、中調、長調,共收1629首。他最為有名的是詞、駢文,風格既氣象雄遠、沉痛悲悼,又流麗清新。
6.《曝書亭集》
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姹,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康熙年間,舉博學鴻詞科,以布衣身份授翰林院檢討,入直南書房,后參加《明史》纂修。浙西詞派創始人。
朱彝尊著述豐富,有《經義考》、《日下舊聞》、《曝書亭集》等。編有《詞綜》、《明詩綜》、《曝書亭詩文集》等。朱彝尊學識淵博,通經史,工詩詞古文。詩與王士禛齊名,時稱“南朱北王”。其詩以學力、詞藻見長,務求典雅,喜用險韻,論詩崇尚唐朝,鄙薄南宋。詞推崇姜蘷,與陳維崧齊名。格律精巧,辭句工麗,為一代宗師。
7.《納蘭詞》
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族正黃旗人,賜進士出身,曾任康熙御前侍衛,工詞擅書,不重名利。三十一歲時死于寒疾。
《納蘭詞》共6卷,收錄詞作348首,后由其老師徐乾學集詩詞文賦編為《通志堂集》。他還主持編纂了一部近1800卷的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后又編成一部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綜合知識的《淥水亭雜識》。
納蘭性德的詞以小令見長,多寫離愁別恨,也有部分雄渾之作。他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并稱為“清詞三大家”。其詩詞不但在清代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納蘭詞”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之地。
作為詩文藝術的奇才,他內心厭倦官場的庸俗和侍從帝王的生活,向往平淡的經歷,雖“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這構成了他特殊的生活環境與背景,也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有的真摯深沉、自然清新的藝術風格。王國維曾評價其:“納蘭若容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8.《漁洋山人精華錄》
王士禎(1634—1711),原名士稹,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新城(今山東桓臺)人。出生于世代官宦家庭,應童子試時,曾連得縣、府、道第一,二十四歲舉進士,官至刑部尚書。
王士禎一生著述甚豐,作品達500余種,詩作4000余首,著作主要有:《漁洋山人精華錄》、《漁洋文略》、《漁洋詩集》、《蠶尾集》、《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帶經堂集》、《感舊集》、《五代詩話》。作為清初杰出詩人,王士禎博學多才,能鑒別書、畫、鼎彝,精于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并稱,繼錢謙益主盟詩壇。他繼承了嚴羽詩重妙悟的理論,認為詩的最高境界是神情韻味,創“神韻說”詩論,倡導“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王士禎的詩清新蘊藉、刻畫工整,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后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的余風。
9.《望溪先生文集》
方苞(1668—1749),字鳳九,號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曾舉江南鄉試第一名,進士出身。桐城派創始人。
《望溪先生文集》共18卷,另外還有《集外文》10卷、《集外文補遺》2卷。方苞倡導古文義法,尊崇程朱理學和唐宋散文,主張文章要言之有物,有條理,有方法,追求簡練雅潔。文集中以說經、書序、碑文、傳記類文章為主,也有不少經、史、子類札記,另外還有一些反映社會黑暗與民生疾苦的作品,這一部分最為后人稱道。
方苞的文章及主張很適合統治者鞏固思想及糾正文風,所以,其文章、學說在當時大行其道。但缺點是形象性不強,感情不夠充沛,也缺乏宏大的氣魄,被譏為“才力薄”(袁枚《仿元遺山論詩》)。
10.《小倉山房集》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又號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性豁達,喜交友。進士出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袁枚曾筑園于南京小倉山,并題其室為“小倉山房”,據此以題集名。《小倉山房集》共有詩集37卷,《詩集補遺》2卷,文集35卷。按體編排,有賦、碑、序、跋等。外集8卷,收錄有表、序、書、啟等文章。袁枚工詩能文,詩主張性靈說,與當時的趙翼、蔣士銓并稱“乾隆三大家”。他的詩不拘一格,追求直率自然,清新靈巧,語言通曉明暢,風格幽默風趣。即景抒情的旅游詩和嘆古諷今的詠史詩最能代表其風格。
11.《甌北集》
趙翼(1727—1814),字云崧,號甌北,晚號三半老人,江蘇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乾隆年間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辭官后主講安定書院。
《甌北集》包括:《廿二史札記》36卷,《附錄》1卷,《陔余叢著》43卷,《檐曝雜記》6卷,《皇朝武功記盛》4卷,《甌北詩鈔》17卷,《甌北詩話》10卷,《續集》2卷。趙翼工詩,長于史學,精于考訂。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號稱“乾隆三大家”。他不滿王士禎的神韻說、沈德潛的格調說,論詩反對模擬因襲,強調“獨創”。雖不以宋詩標榜,但其神情風格,既深受宋詩影響,又有自己的特色。他在五、七言古詩的某些作品中,嘲諷理學,隱寓了對時政的不滿。所著《廿二史札記》與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合稱三大史學名著。
12.《惜抱軒全集》
姚鼐(1732—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室名惜抱軒,世稱惜抱先生。乾隆年間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曾任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等,四十歲辭官后,先后講學于揚州梅花書院、江南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等地。姚鼐與同鄉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
《惜抱軒全集》共88卷,包括文集16卷、文后集10卷、詩集10卷、詩后集(包括詞)1卷、詩外集1卷。另外,姚鼐還曾編選《古文辭類纂》一書。
姚鼐強調義理、考據、辭章,主張三者不可偏廢。文章兼采漢、宋之長,尤為推重司馬遷、韓愈。姚鼐的散文結構嚴謹,語言簡潔,富于情韻,具有陰柔之美。不足是反映現實生活較少,氣勢規模也不夠雄健。
姚鼐詩的成就不如散文。其詩風清新淡遠,意味悠長。
13.《大云山房文稿》
惲敬(1757—1817),字子居,號簡堂,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乾隆舉人,曾任浙、贛縣令,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后致力于古文,與張惠言同為“陽湖派”創始人。
《大云山房文稿》包括《初集》4卷,《二集》4卷,《言事》2卷,書末另附有《補編》1卷,共收錄古文300余篇。惲敬治古文得力于韓非子、李斯,所以與法家的言論相近。思想上推崇孔、孟,宣揚“性”、“命”之說。所作《三代因革論》,認為“三代之治”有因有革,又認為“倫物之紀,名實之效,等威之辨”(即封建倫理綱常與等級制度等)永世不變。《亡妻陳孺人權厝志》,是惲敬著名的悼妻之作。文章不僅描寫了妻子的勤儉勞苦、聰慧賢淑,也暴露了清朝官場的腐敗黑暗,活畫出“大吏”排斥異己、報復下屬的兇殘。
陽湖派是在吸收桐城派古文優點的基礎上創造出的一種文體,文章具有氣派博大開闊、風格峻拔的特點。
14.《茗柯文編》
張惠言(1761—1802),原名一鳴,字皋文,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少年時代即學習通曉易經,嘉慶年間進士,后改庶吉士,充實錄館纂修官。
《茗柯文編》5卷。其中,《初編》1卷,文章18篇,主要是賦、序。《二編》上、下2卷,收錄序、傳等文章。《三編》1卷,文章30篇,多數為賦、序。以上三集是作者自編。《四編》1卷,文章14篇,多為序、傳,為作者外甥董士錫按作者原意編撰。書后有《補編》、《外編》。《補編》分上下2卷,《外編》也分上下2卷,多數為他人代筆撰寫,由門人陳善輯錄。張惠言早年的詞賦學習揚雄、司馬相如,后來又轉學韓、歐。與同鄉惲敬共治唐、宋古文,開創陽湖派。張惠言介紹作文的經驗時說:“不遁于虛無,不溺于華藻,不傷于支。”(阮元《茗柯文編序》)其文章既恢宏艷麗,又溫潤樸健。
張惠言又是常州詞派的開創者。他有感于浙派詞的題材狹窄、內容枯寂,在《詞選序》中提出了“比興寄托”的主張,強調詞作應該重視內容,“意內而言外”,“意在筆先”,“緣情造端,興于微言,以相感動”,“低回要眇,以喻其致”。他所編的《詞選》選錄唐、五代、宋詞共44家116首。張惠言的詞寫得委婉盤旋而能微言寄諷,體現出了常州詞派“比興寄托”、“意內言外”的主旨。現存詞46首,數量雖然不多,但大多屬佳作。
15.《龔自珍全集》
龔自珍(1792—1841),字爾玉,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段玉裁外孫,道光年間進士,曾任內閣中書、禮部主事等職,是中國近代思想、文學新風氣的開創者。
《龔自珍全集》共13卷,其中正集3卷,續集4卷,補文1卷,詩、詞各2卷,《己亥雜詩》別為1卷。龔自珍不滿當時腐朽的統治和舊學術的束縛,他的文學思想“尊情”、“貴真”,反對無病呻吟。論詩主張平易近人,詩文求新求變,以表達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并精通經、史、文字之學。詩的內容多是傷時諷世,他主要著眼于社會現實、政治形勢,來抒發感慨。作品想象奇特,形式豐富,風格多樣,語言不拘一格。代表作有《詠史》、《己亥雜詩》、《夜坐》、《秋心三首》等。
龔自珍的散文也大多是有感而發,對時事予以評論和建議,記載了他的思想發展歷程。其他類型作品也多有傳世之作,如諷刺寓言小品《病梅館記》呼喚個性解放,情真意切,發人深省;記敘文《說居庸關》、《己亥六月重過揚州記》借景抒情,內容充實。
龔自珍的詞作多為閑情逸致,成就不如詩。
16.《人境廬詩草》
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廣東嘉應州(今廣東梅縣)人。光緒年間舉人。曾任駐日本、英國公使館參贊,以及駐美國舊金山和新加坡總領事。甲午戰爭爆發后回國,任江寧洋務局總辦,其間參加強學會,與康有為出資創辦《時務報》,鼓吹變法。后又協助陳寶箴推行新政,創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戊戌變法失敗后解職回鄉。主要著作有《人境廬詩草》、《日本雜事詩》、《日本國志》等。
黃遵憲倡導文學應“我詩寫吾口”,反對盲目模仿古人,也因此成為晚清“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黃遵憲的詩多反映近代重大歷史事件,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他常常將新思想熔鑄于舊詩體中,其詩作形式、風格多樣。由于長期出使國外,黃遵憲創作了大量描寫異域風光、生活的詩篇,無形中開拓了古典詩歌的表現領域。代表作是《山歌》組詩,主要描寫愛情及離別、相思,具有民間文學的風格。
上一篇: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
下一篇: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