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王羲之
(321—379,一說303—361),東晉人,中國古代杰出的書法家和書學理論家。王氏初學書于衛夫人,后“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遂改變初學,博采眾長,備精諸體。最得力于張芝、鐘繇,而能增損古法,一變漢、魏樸質的書風,創造了妍美流便的今體,成為東晉以下書壇上的領袖人物,素有“書圣”之稱。
王氏之于書法藝術實踐和書學理論皆富于創新精神。王氏最早論述了心意同創作工具及其技藝的辯證關系: “夫紙者,陣也;筆者,刀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揚筆者,吉兇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戳也。”由是,他對書法藝術創作程序做出一整套頗有見地的經驗總結: “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反之,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爾。”在這里,王羲之明確指出了“意為將軍”、“意在筆前”的重要理論,強調心意在書法藝術各種因素中的主導作用。這無疑是對前人書學理論的重要發揮,并對后代的書法藝術發生著深廣的影響。這一理論貫穿著他后來的書法實踐和書學理論:“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 事事皆然。”這是王氏對書學理論的重要貢獻。
在書法實踐上,王氏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鐘法新體有異,于是不滿師傳,廣閱碑板,專攻隸、草,專學鐘、張。張懷瓘說他: “剖析張公之草,而秾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鐘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以精研體勢,則無所不工。”王氏采取剖析、增損和精研體勢的正確研習方法,淵源于秦漢篆隸,更用心繼承和他的時代最接近而流行漸廣的張、鐘書體,且把它加以發展,不泥于古,不背于今,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 “兼撮眾長,備成一家”,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的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后代開辟了廣闊的天地。這是王氏書法受人歡迎,被人推崇,并為后世所取法的重要原因。
從現存的摹本和拓片上看,亦可領略王氏墨寶的意趣。綜觀王羲之的書法,剛健中正,流美而靜。其筆法,善于運指,輕盈秀麗;其結構,左緊右舒,字形呈微側之勢,表現出靈巧瀟灑的風姿;其部白、行距、字距較寬松,有寬舒靜穆之致;其墨法,不論正草,皆高華秀潤,優雅柔媚。其字于秀美的外形之中含有內在的勁力,素有“雄秀”的美稱,堪稱一代書法藝術的革新大家。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王統照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王若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