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計 隔岸觀火[1]
隔岸觀火
【原文】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孫子·軍爭篇》
【譯文】
敵方內部矛盾趨于激化和表面化,秩序混亂。這時,我方一定要靜靜等待敵人發生暴亂。等敵方反目成仇,窮兇極惡,勢必自取滅亡。這就是豫卦的原理:能夠順應時機而行動,就會得到好的結果。
【評析】
隔岸觀火與“坐山觀虎斗”意思相似。利用在戰術上,就是要靜觀敵方內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傾軋。這時觀者萬萬不可操之過急,免得反而促成他們暫時聯手對付你。正確的方法應是靜止不動,讓他們互相殘殺,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本計名最初見于唐代僧人乾康的詩:“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而其思想,則早見于《戰國策·燕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蚌張開殼曬太陽時,長嘴鳥去啄它的肉,被蚌夾住了嘴,互相爭持不下,結果被漁翁一起捉住了。
隔岸觀火是在三對以上的矛盾沖突中采取“坐山觀虎斗”以“坐收漁利”的一種策略。縱觀古今中外的戰爭經驗,從理論上說,此計屬于有關主要矛盾的范疇。也就是說,它的運用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是否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戰爭是一個大事物,就參與戰爭的各方面而言,會包含多種矛盾,但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矛盾,相對而言,其他矛盾則是次要矛盾。次要矛盾的解決服從于主要矛盾的解決;一種主要矛盾解決了,其他的次要矛盾又會有一種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又會開展新的斗爭。善于使用“隔岸觀火”(或坐山觀虎斗)計的人,正是自覺、不自覺地善于把握這一主要矛盾,即存在和發展的規律。當著敵方與第三者(往往也是一種敵對勢力)的矛盾行將或已經發展得很突出,將會或已經上升為主要矛盾、爭斗之勢已十分明顯或甚為尖銳時,我方不是急于直接插手,而是采取“中立”或暗中煽火的態度,以等待、促使他們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直至互相殘殺,相互削弱力量,然后再相機行動,坐收“漁人”之利。
使用此計的先決條件,一是有“火”可觀,即敵方出現秩序混亂的局面;二是有“岸”可隔,因為在無“岸”的情況下,觀“火”的風險是很大的。
一般說來,在自己不宜出戰、無力出戰或者不便出戰之時,均可以采取“觀”的態度。“觀”的辦法有多樣:如袖手旁觀,靜而暗觀,退而遠觀,順而動觀。此計的含義有以下三種:
一、先為不可勝。《孫子兵法》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在“火”旺盛的時候,切不可首先趨近取“栗”,否則會引火燒身。應當“隔岸”觀察“火”的動向,這樣可以確保自身的安全性。待到機會到來時,再采取行動,定能一舉成功。
二、坐山觀虎斗。在通常情況下,外部矛盾的加劇會促使內部矛盾的緩解,外部矛盾的緩解會導致內部矛盾的加劇。在兩虎相斗時,可以坐山靜觀,讓它們互相撕咬,兩敗俱傷。
三、坐收漁利。“觀火”不是最終目的,“觀火”是為了取利。因此,在鷸蚌相爭之時,要抓住雙方不能自拔的有利時機,收取漁人之利。貽誤時機,恐為別人所得。
隔岸觀火之計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使用。如某單位評職稱,三個人爭著一個指標,三人中,按條件是兩人強,一個相對較弱。評定中,兩位強者互不相讓,互相揭短,而這位弱者卻站在一旁默不作聲,任憑兩強爭吵不休。結果兩名強者因爭論過于尖銳,分歧太大,沒有評上,把這唯一的指標讓給了弱者,讓他捷足先登了。
類似這樣的事例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至于用在政治斗爭中,作為搞垮政敵的陰謀手段,更是歷朝歷代屢見不鮮的事情。
人生智謀例說
王熙鳳妙計脫尷尬
在《紅樓夢》第四十六回,鳳姐因刑夫人叫她,不知何事,則另穿戴了一番,坐車過來。刑夫人將房內人遣出,悄悄地對鳳姐說:“叫你來不為別的,有一件為難的事,老爺托我,我不得主意,先和你商議:老爺因看上了老太太屋里的鴛鴦,要她在屋里,叫我和老太太討去。我想這倒是常有的事,就怕老太太不給。你可有法子辦這件事么?”
王熙鳳萬萬沒想到,婆婆將這樣一件尷尬事推到自己面前。一方面婆婆交辦的事不好推托,另一方面鴛鴦是賈母最信任的大丫頭,如果插手此事,肯定會得罪賈母,更了不得。鳳姐想了想,決意自己采取“隔岸觀火”的態度,避免介入這件尷尬事。她對刑夫人笑著說:“依我看,竟別碰這個釘子去。老太太離了鴛鴦,飯也吃不下去,哪里舍得了?太太別惱:我是不敢去的。老爺如今上了年紀,行事不免有點兒背晦,太太勸勸才是。比不得年輕,做這些事無礙。如今兄弟、侄兒、兒子、孫子一大群,還這么鬧起來,怎么見人呢?”王熙鳳企圖用這些話打消刑夫人幫賈赦占有鴛鴦的念頭。
但是,稟性愚弱、只知奉承賈赦以自保的刑夫人不識相,王熙鳳勸她別去碰釘子,她卻先讓王熙鳳碰了釘子。刑夫人道:“大家子三房四妾的也多,偏咱們就使不得?我勸了也未必依。我叫你來,不過商議商議,你先派了一篇的不是!也有叫你去的理?自然是我說去。你倒說我不勸!你還是不知老爺的那性子的!勸不成,先和我鬧起來。”
王熙鳳知道再勸下去,婆婆就會對自己有看法,忙將言語做個大幅度調整:“太太這話說的極是。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輕重?想來父母跟前,別說一個丫頭,就是那么大的一個活寶貝,不給老爺給誰?我先過去哄著老太太,等太太過去了,我搭訕著走開,把屋子里的人我也帶開,太太好和老太太說,給了更好,不給也沒妨礙,眾人也不能知道。”
王熙鳳這番話既為自己脫身,又為刑夫人出謀劃策。刑夫人見她這般說,便又歡喜起來,說道:“正是這個話了。你先過去,別露了一點風聲,我吃了晚飯就過去。”
鳳姐心里暗想:“鴛鴦素昔是個極有心胸氣性的丫頭,保不準她愿意不愿意。我先過去,太太后過去,她要依了,便沒的話說;倘若不依,太太是多疑的人,只懷疑我走了風聲。那時太太見又應了我的話,羞惱變成怒,拿我出起氣來,倒沒意思。不如同著一齊過去,她依也罷,不依也罷,就疑不到我身上了。”這樣做既避免賈母懷疑她與刑夫人勾結,又避免刑夫人懷疑她從中作梗。于是鳳姐兒向刑夫人撒起謊來:“才我臨來,舅母那邊送了兩籠子鵪鶉,我吩咐他們炸了,原要趕太太晚飯上送過來。我才進大門時,見小子們抬車,說:‘太太的車拔了縫,拿去收拾去了。’不如這會子坐我的車,一齊過去倒好。”刑夫人見鳳姐說的在理,使命人來換衣裳。鳳姐兒忙著服侍了一回,娘兒倆坐車過來。到了賈母住的門口,鳳姐又說:“太太過老太太那里去,我要跟了去,老太太要問起我過來做什么,那倒不好,不如太太先去,我脫了衣裳再來。”
刑夫人哪里知道,王熙鳳以換衣服為借口逃離了“火場”,到遠處觀望去了。刑夫人先與賈母說了一回閑話,然后到鴛鴦的臥房向鴛鴦攤了牌,結果碰了一鼻子灰。鴛鴦最后哭鬧著來到賈母面前,表示了誓死不離賈母的決心。此時的賈母果然不出所料,氣得渾身打戰,把在場的人不分青紅皂白地臭罵了一頓:“我統共剩了這么一個可靠的人,你們還要來算計!外頭孝順,暗地里盤算我!剩了這個毛丫頭,見我待她好了,你們自然氣不過,弄開了她,好擺弄我!”刑夫人被賈母數落得滿臉通紅,渾身感覺不自在。后來,王熙鳳來到了現場,賈母責怪她幾句,她便用幾句中聽的話哄得賈母沒了脾氣。
賈赦無可奈何,只得花500兩銀子買了個17歲的女孩子收在屋里。
袖手旁觀成“大王”
如今年輕人穿上一條牛仔褲,信步在街頭,不會引起什么遐想。然而,你可知道,當初牛仔褲的產生可是“牛仔褲大王”萊維·施特勞斯“隔岸觀火”的功勞。
100多年前,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曾掀起了一股淘金熱。許多先行者一夜之間便成了百萬富翁的消息不脛而走,更多的后繼者潮水般地涌來。
隨著淘金者的日益增多,競爭日趨激烈,除了礦脈成為角逐的對象之外,優良適用的淘金用具及生活用品也成了搶手貨。
德國猶太人萊維·施特勞斯也來到這個巨大的競爭場,他帶來的不是淘金工具以及所需的資金,而是他原來經營的線團之類的縫紉用品,及他認為可供淘金者作帳篷用的帆布。
一到目的地,萊維的縫紉用品便被一搶而空。他也熟悉了當地的裁縫,可其帆布卻無人問津。
萊維沒有投入淘金者的競爭,而是冷靜地觀察眼前周圍所發生的千變萬化,靜靜地等待著。他相信,將會出現自己所尋求的機會。
這機會終于被萊維等到了。
一天,萊維和一位疲憊不堪的礦工坐在一起休息。這位井下礦工抱怨說:“唉,我們這樣整天拼命地挖呀挖的!吃飯、睡覺都怕別人搶在前面,褲子破了也顧不上補。在這個鬼地方干這種活兒,褲子破得特別快,一條新褲子,穿不了幾天就破得不能再穿了……”
“是嗎?如果有一種耐磨經穿的褲子……”萊維順著他的話音說到一半就停住了。帆布不正是最耐磨的布料嗎?對!就這樣!他一把拉住那位礦工就走。
萊維把礦工帶到熟悉的裁縫店里,對裁縫師傅說:“用我的帆布給這位工人做一條方便井下做工穿的褲子,你看行嗎?”
“當然可以。最好是低腰、緊身,這樣既方便干活,看上去又瀟灑利落。”裁縫師傅出主意道。
“行,你看著做好了,一定要結實耐穿。”
第一條牛仔褲的前身——工裝褲就這樣誕生了。由于它美觀、大方、方便、耐穿、實用,而深受廣大礦工的歡迎。
在此基礎上,萊維不斷地改進和提高工裝褲的質量,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新時裝——牛仔褲,從加利福尼亞礦區推向城市,從美國推向全世界。萊維成了聞名于世的“牛仔褲大王”。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如果當年萊維不假思索地投入淘金角逐,而不是以靜待嘩“隔岸觀火”,冷靜地觀察,尋找自己的突破點,那么“牛仔褲大王”恐怕也就不會是萊維了。
在激烈的商戰中,要想少花本錢,多賺利潤,“隔岸觀火”之計當隨時運用。袖手旁觀彼岸之火,面對混亂局面泰然處之。以治待亂,以靜觀動,靜觀其變,直到事態發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形勢,再見機行事,從中取利。這便是“隔岸觀火”妙計的絕妙之處。
英迪拉的登龍術
1966年1月,印度總理夏斯特里突然去世。消息傳出,印度政壇各派便紛紛出馬,試圖在角逐新總理職位中一舉成功。
當時,處于爭奪總理職位的人是國大黨內最有資歷的德賽和代總理南達。而英迪拉就其政治實力而言,卻算不上強大。英迪拉向她的幕僚們表示了參加總理職位角逐的決心。然而,對手十分強大,如何才能實現政壇登龍的夙愿呢?在冷靜分析之后,英迪拉決定不過早地投入角逐,等到政敵們兩敗俱傷時再予以出擊。主意已定,她表面上顯得很超脫,好像無竟參加角逐,而暗地里她卻在靜觀形勢的變化,等待時機到來。
形勢的發展果然如英迪拉之所料。德賽驕橫固執,以惟一候選人的身份自居,不愿與人分享權力。德賽的表現大傷人心,尤其傷害了黨內辛迪加派的感情。辛迪加派在黨內和政府中有較大的勢力,并且擅長于幕后操縱。辛迪加派對德賽的表現很不滿,決定阻止德賽上臺,并開始物色新的候選人。當時的代總理南達也不甘示弱,四處奔走為其升任正式總理搖唇鼓舌,與其政敵明爭暗斗。各派爭斗愈發激烈,互相攻擊,各不相讓。
在一旁靜觀的英迪拉由于沒有過早地出擊,政壇各派以為她無意問津,因而無人向她發難。在公眾心目中她仍是一個有謙恭風范的政治家。
就在局勢快要明朗化的時候,英迪拉不失時機地開始行動了。她憑借大名鼎鼎的尼赫魯之女的特殊身份,以及黨內各派和社會輿論對她無惡感等有利條件,施展其卓越的政治才華。她說服了辛迪加派和擔心專橫的德賽上臺的人,并得到了他們的支持。接著,她又利用政治手腕把國大黨的多數黨員籠絡在自己的麾下。經過辛迪加派的疏通,國大黨執政的10個邦的首席部長表示愿意支持英迪拉。南達見稱雄政壇無望便退出競選。惟有德賽欲與英迪拉決一死戰。德賽對英迪拉大肆攻擊和謾罵,意在抓住英迪拉反擊時露出的破綻而大做文章。而英迪拉仍然保持謙和的風度,令公眾輿論大加贊賞。
大選結果表明:英迪拉以明顯的優勢當選為印度總理。
英迪拉的成功之處在于她處于劣弱時善于守拙,深藏不露,“隔岸觀火”;當政敵互相傾軋而元氣大傷時,果斷出擊,巧妙地周旋于各派政治力量之間,利用矛盾,尋求支持。最后,她終于如愿以償,登上了最高權利的寶座。
軍事謀略例說
丘吉爾隔岸觀火怠于援蘇
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軍隊以“閃電戰”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終于爆發!
英國首相丘吉爾是一個相當頑固的鐵桿反共分子,他既憎恨納粹,又仇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他把共產主義視作洪水猛獸。從戰爭一開始,他就希望蘇德之間能互相廝殺,使其兩敗俱傷,由他坐收漁翁之利。因此,丘吉爾強烈希望蘇德盡快開戰。但當時英國面臨的最大危險和現實敵人是德、意法西斯,其次是蘇聯。所以,丘吉爾在得悉德、意軍隊已經開始進攻蘇聯的確切消息后,如釋重負,并于當天發表了一篇頗得世界輿論好評的支持蘇聯的聲明。
7月12日,蘇、英兩國政府簽訂了對德戰爭采取共同行動的協定。然而,丘吉爾卻遲遲不采取具體行動。
1941年、1942年,是蘇聯紅軍和希特勒軍隊殊死相拼的兩年。盡管在1942年蘇聯軍隊基本遏制住了希特勒的“閃電進攻”,但在蘇德戰場上,蘇聯紅軍承受著400多萬裝備精良的法西斯軍隊的進攻。為此,蘇聯紅軍斯大林元帥多次向英、美兩國提出了在法國北部開辟第二戰場,借以牽制法西斯軍隊,減輕蘇聯戰場壓力的方案。這個方案,美國總統羅斯福是同意的,并派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將軍前往倫敦同英方會談,可丘吉爾卻持消極態度,借口條件不成熟而故意拖延。
其實,丘吉爾的意圖十分明顯,就是盡可能地借希特勒之手來打擊社會主義蘇聯的力量。正像希臘記者L.杰烈比在他的《丘吉爾秘密》一書中寫的那樣:“丘吉爾希望蘇聯在戰爭中流血犧牲,希望在勝利時蘇聯已完全筯疲力盡,無法在歐洲和世界起首要作用……丘吉爾企圖通過戰爭削弱蘇聯,他希望俄國人孤立地同德國人斗,這樣,不論戰爭的結局如何,雙方都將財盡力竭。”
正因為有此想法,丘吉爾頑固地拒絕斯大林關于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建議。
然而,正直、善良的英國人民卻與丘吉爾的想法相反,他們希望自己的國家誠實地履行對蘇聯的盟國義務。英國的進步黨派和愛國人士,積極要求英政府履行開辟第二戰場的諾言,許多城市為此舉行了無數次的游行和集會。
懾于國內外的雙重壓力,1942年7月,丘吉爾和羅斯福單獨進行了會談,在丘吉爾的鼓動下,英、美決定1942年不在歐洲登陸,而是進入北非,讓蘇聯繼續同希特勒廝殺。同時,丘吉爾還通知本國的有關部門,停止第二戰場的準備工作,并必須做好準備,如果一旦蘇軍突破希特勒防線,我們(指英軍)應當毫不遲延地溜進大陸。
丘吉爾就這樣坐山觀“虎”斗,又過了一年。
1943年開始,蘇聯的衛國戰爭已經度過最困難的階段,特別是到了夏、秋兩季,蘇軍的攻勢節節勝利,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1943年11月28日,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三位世人關注的“三巨頭”在德黑蘭的蘇聯大使館召開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這就是后來歷史學家們大書特書的“德黑蘭會議”。
這次會議盡管取得了其他一些成果,但關于第二戰場問題爭執到最后,丘吉爾權衡再三,才勉強同意于第二年五六月份實施在法國登陸,開辟第二戰場。
1944年6月6日,盟軍龐大的部隊終于渡過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開始了對德國的進攻。
從斯大林提出開辟第二戰場到盟軍終于在諾曼底登陸,經過了漫長的兩年,而這兩年正是蘇聯最危險、最困難的時候。而此時丘吉爾卻采取隔岸觀火、坐山觀“虎”斗的消極策略,遲遲不肯開辟歐洲第二戰場,致使在反對希特勒法西斯的偉大的衛國戰爭中,2000多萬蘇聯人死在了德、意法西斯軍隊的鐵蹄之下!
蘇代“點火”退秦兵
戰國后期,秦將武安君白起在長平一戰,全殲趙國軍40萬,趙國國內一片恐慌。白起乘勝連攻下韓國17城,直逼趙國國都邯鄲,趙國指日可破。
趙國情勢危急,平原君的門客蘇代向趙王獻計,愿意冒險赴秦,以救燃眉之急。趙王與群臣商議,決定依計而行。
于是,蘇代則帶著厚禮到咸陽,拜見應侯范雎。范雎請他上坐,問道:“先生來咸陽有何貴干?”蘇代答:“我此番是為應侯而來。”范雎一提神,道:“愿意請教。”蘇代說:“長平一戰,武安君大勝趙軍,今又發兵攻趙邯鄲,你可知道。”范睢說:“已知。”蘇代道:“武安君用兵如神,身為秦將,已收奪70余城,斬首近百萬。今番圍攻邯鄲,眼看著趙國必亡了。這樣下去,秦國成就帝業之日,已不遠矣。到那時,武安君白起,自然是頭號功臣,猶如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呂望那樣。應侯現在的地位在他之上,到那時,就不得不居其下了。”一席話說得范睢愣了半晌,問道:“那么,依先生之見,該怎么辦呢?”蘇代說:“應侯可向秦王建議,讓韓國趙國割地求和。韓王和趙王向來懼怕秦國,多半能接受此議。如能成功,那就是應侯的功勞了。這樣,既解除了武安君的兵權,應侯您現在的地位就穩如泰山了。”
聽了蘇代一席話,范睢心中大喜,次日便上奏秦王:“秦兵勞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暫時宣諭息兵,允許趙國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結果,趙國獻出6城,兩國罷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師,心中不快,后來知道是應侯范睢的建議,也無可奈何。兩年后,秦王又發兵攻趙,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10萬大軍前往。這時趙國已起用老將廉頗,設防甚嚴,秦軍久攻不下。秦王大怒,決定讓白起掛帥出征。白起說:“趙國統帥廉頗,精通戰略,不是當年的趙括可比;再說,兩國已經議和,現在進攻,會失信于諸候。因此,這次出兵,恐難取勝。”秦王說:“除了白起,難道秦國就無將了嗎?”于是,又派王陵攻打邯鄲,五月不下。秦王又命令白起掛帥出兵,白起偽裝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把他削去官職,貶為士兵,遷到陰密,并立即把他趕出咸陽城。
這時,范睢對秦王說“白起心懷怨恨,如若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去,肯定是秦國的禍害。”秦王一聽,馬上派人賜白起以利劍,令其自裁。使者即傳秦王命。武安君持劍在手,仰天嘆道:“武安君何罪,至此下場。可是,長平一戰,我詐坑趙兵40萬,一夜之間死于非命,他們又有何罪呢?我是該死啊!”說罷,就自刎而亡。可憐,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白起,落得這個下場。
當白起圍攻邯鄲時,秦國國內本無“火”,可是蘇代“點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國內亂,文武失和。趙國則“隔岸觀火”,使自己免遭滅亡。
美國隔岸觀火縱日侵華
1937年7月,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最初的幾年里,美國一方面對中國抗戰給予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又對日本采取綏靖政策,縱容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這種兩面政策實質上是“坐山觀虎斗”。日本軍國主義野心勃勃,妄圖獨占中國,稱霸亞洲。因此,美國對日本要充當中國主人的做法十分不滿,“不承認”日本對中國領土的占領,對中國的抗戰給予輿論上的支持和經濟上的援助。但是,美國同時又從自身利益出發,不愿公開與日本作對,侈談“由美國出面解決中日兩國的糾紛”,對中國抗戰的正義性質不做表態。1937年11月,中國代表在布魯塞爾會議上要求裁決日本侵略者,美國代表的態度極為曖昧,害怕刺激日本而遭報復,只是抽象地講了一通“雙方協商、和平解決”等毫無用處的空話。
為了發戰爭財,美國還向日本輸送了大量的作戰物資。這種做法無異于幫助日本打中國。據統計,1937年美國對日出口貿易額高達29億美元(而以前平均每年17億美元),其中60%是石油、石油產品、鋼和廢鋼材等。1938年,美國向日本輸出飛機總值1745萬美元,比1937年多1500萬美元。連美國商業部也不得不承認日本全部飛機材料都是從美國購買的。日本侵略戰爭頭3年消耗汽油4000萬噸,其中70%是美國供應的。
美國利用中日交戰之機,既援助中國,又向日本出售作戰物資,坐收漁人之利。這種“坐山觀虎斗”的做法,使日本軍國主義越來越猖狂,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才知道自己做了一件蠢事。
蘇軍觀火未成反受其害
俄國十月革命后,世界格局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其突出的表現,便是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兩大基本矛盾:一是各帝國主義國家與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矛盾;一是各帝國主義之間為爭奪世界勢力范圍的矛盾。這兩對矛盾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末歐洲出現了更加錯綜復雜的情形,從英、法來說,他們堅持把前蘇聯視為頭號敵人,但同時與德國在東歐地區的利益沖突又日益尖銳。以德國來說,他同樣也要消滅蘇聯共產主義,但他直接面對的卻是東歐地區,主要是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地區與英、法的利益沖突。何況,德國要進攻蘇聯,也必須經由東歐的通道。于是,在英法與德國,以及英、法、德與蘇聯之間的多角較量開始了,而在這多角較量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相互利用矛盾,制造、煽動沖突,隔岸觀火,坐山觀虎斗,以便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1938年,英國首相張伯倫與法國總理達拉第實行所謂的“綏靖政策”。這個政策的基本點就是:以出賣別國領土為代價,對德國進行安撫,以縱容德國侵略的辦法來謀求與德國的“諒解”。該政策的具體化,便是英、法與德、意簽訂的《慕尼黑協定》。協定規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及其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其余地區則由英、法、德、意四國保證不再受侵犯。從表面上看,英、法采取這種綏靖政策,是想緩和與德國的矛盾,以維護他們在東歐和南歐的利益,但從更深一層看,正如人們所說的,是企圖“促進法西斯德國侵略前蘇聯”,“把戰禍引向東方”。這樣,德蘇兩國“鷸蚌相爭”,英、法兩國自可“漁翁得利”了。
然而,張伯倫和達拉第的“綏靖政策”陰謀并沒有得逞。貪婪的德國法西斯根本不滿足于區區的捷克蘇臺德地區,他要的是整個歐洲和整個世界,而且由于利害關系的直接性,希特勒的矛頭首先就指向法國本土和英國的歐洲殖民地。因此,就在《慕尼黑協定》簽訂后僅僅幾個月時間,希特勒便撕毀協定,出兵攻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領土,接著又向波蘭進軍,直接威脅英、法兩國在東歐的根本利益。
這時,英法兩國再也不能忍受了,只得正式對德國宣戰,并要求與蘇聯談判,謀求建立英、法、蘇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對付德國。但因談判各方,主要是前蘇聯與英、法之間互不信任,談判沒有成功。而這時,為了集中力量對付英、法,德國也展開外交攻勢,要求與蘇聯進行和平談判……
英、法想拉攏前蘇聯,德國也想拉攏蘇聯,蘇聯一時處于主動地位。斯大林深刻洞察到:英、法與德國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這場戰爭是帝國主義之間的“兩虎”相斗,從根本上對蘇聯有利,無論蘇聯是站在英法方面反對德國,還是縱容德國反對英法都是如此。既然英、法、蘇反法西斯聯盟沒有談成功,那就接受德國的談判要求吧!于是,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德國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表明前蘇聯在戰爭中將保持“中立”狀態,實際上是縱容德國向英、法進攻。
果然自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后,德國解除了可能來自東方的威脅,專心一意對付英法。1940年5月10日,德軍在西線發起進攻。5月24日,德軍裝甲部隊擊潰了英、法聯軍的主力。5月26日,英軍開始從敦刻爾克撤退。6月14日,德軍占領法國首都巴黎。6月22日,法國便宣布向德國投降了。
不過,蘇聯對德國采取姑息縱容政策,希圖“坐山觀虎斗”的策略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事實表明,法西斯德國在打敗英、法聯軍后,實力并沒有削弱,而是增強了,于是反過來又向蘇聯進攻。1941年6月22日拂曉,希特勒徹底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起突然襲擊。由于蘇軍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前線空軍大部分被擊毀在機場,幾十萬邊防部隊被德軍分割、包圍、殲滅,繼而德軍又向蘇聯腹地挺進,蘇軍損失慘重,上百萬人被俘。蘇軍“隔岸觀火”策略不僅未能得逞,而且還反受其害,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商戰謀略例說
大魚削價死掐,小魚觀火獲利
《司馬法·仁本》中說:“國雖大,好戰必亡。”企業經營者要從長遠的角度來仔細地分析市場態勢,慎重決策,切勿輕率地挑起各種“商戰”。
在經濟競爭中,有些企業領導者(主要是商業企業領導者)往往誤認為促銷的最好方法就是回扣和讓利,殊不知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認識。回扣、讓利及巨獎等等一般都會帶來銷售成本的增加和商業利潤的普遍下降,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搶別人的生意;一旦別人也那樣搞,最終結果還是兩敗俱傷。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采用此類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起顧客的購物熱情,促使顧客提前購買一些目前并不需要的東西。但提前購買并不等于提前消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時期內總的消費數量是不變的,今天提前有了,明天就可以不買,因此今天銷售額的上升,可以導致明天銷售額的下降,總起來算,銷售效益仍不會增加。20世紀80年代初發生在香港超級市場的一場激烈的“削價戰爭”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這場“戰爭”由百佳超級市場集團打響第一槍。1984年4月26日,在香港擁有79家分店的“百佳”集團,突然刊登減價廣告,宣布幾十種商品削價出售,減價幅度10%到30%不等。擁有78家分店的另一超級市場集團“惠康”立刻做出應戰的姿態,把商品的價格壓得比“百佳”更低。它所有的分店午夜關門之后,連夜更改價格標簽,第二天早市,顧客們就發現價格大幅度下降。“戰爭”愈演愈烈,從食品到日用品,降價的商品越來越多。
“百佳”、“惠康”分屬兩個財團,互相之間早有激烈競爭。當時,香港超級市場越開越多。1982年4月,香港有超級市場393家,商場云涌,再大的消費能力總是有限的,必然使競爭白熱化。同時,香港市場物品增加,供過于求,加上貨物進港渠道增多,許多工廠都希望到香港推銷產品,而香港市民的購買力并沒有什么提高,這就造成滯銷積壓。為了刺激消費,吃掉許多“小魚”,就爆發了這次降價戰。
這兩家集團所以敢發動降價戰,是因為它們的貨源與賬期占著優勢。香港的超級市場都向洋行訂貨,由于數量大,成交價十分優惠,售價削它10元8元還不虧本。它們的賬期比較長,通常付款期是60天,如果是包購包銷,可延長到120天。這場商戰把香港市場攪得風云亂滾。香港的“百佳”和“惠康”兩大超級市場是集團經營,所訂貨物占全港超級市場購貨量的80%以上,因此,享受優惠的成交價格,售價上回旋余地很大。兩大超級市場集團為爭取顧客,從4月下旬開始削價競銷,酣斗數月,不肯罷手,多數商品削價10%~20%,甚至一些主要商品降價到成本以下。人們形容這是一場“肉搏戰”,而且“拳拳到肉”。
兩大超級市場集團削降競銷,苦了眾多的中小型超級市場和商店——有的應聲而倒,有的氣喘吁吁,岌岌可危,但也有的中小商店卻安如泰山,還增加了部分顧客,有所發展。后者的訣竅就是采用了隔岸觀火之計。在兩大集團削價競銷之時,它們不是跟著削價,而是冷靜分析兩大超級市場集團經營的商品中競相削價的有哪些,市場需求狀況如何,采取你削價的商品我不經營,來個“你無我有”,“不搞熱門鉆冷門”。試想一下,能力本來很小的企業如果不采取“隔岸觀火”之計,而跟著盲目介入,財不大,氣不粗,必然倒霉。兩大超級市場集團削價競爭戰達4個月之久,元氣均有損傷,隨之價格回升。這時,一些跟著起哄削價競銷的中小企業因無資金只好“望價興嘆”了。而“隔岸觀火”的中小企業看到時機已到,積極經營,獲益不少。
尤伯羅斯煽風點火獲巨利
1986年,第23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召開。這場舉世矚目的世界性體育大賽,不僅體育競爭異常激烈,而且各國大企業之間的經濟競爭在開賽之前就已進入白熱化。
當確定第23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召開,主辦人尤伯羅斯就夸下海口:“我個人來承辦這次奧運會,不要政府一分錢,而且還要凈賺2億美元。”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在夸口,由于歷屆奧運會的承辦還沒有盈利的先例。面對眾說紛紜,尤伯羅斯不動聲色,顯得信心十足。因為一個出色的舉辦奧運會盈利的周密計劃早已在他心中孕育成熟。
尤伯羅斯的謀劃是這樣的:他首先派出大批人員到美國、日本及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廣泛搜集那些有可能參加贊助奧運會的企業經濟狀況以及是不是贊助奧運會的計劃和策略。不久,各種情報匯集到了尤伯羅斯的辦公桌上。
當時,世界經濟正在復蘇,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的經濟已開始走向興盛,想要一展身手的企業家,全都看重這次奧運會,都積極地報來了贊助申請,共有12000多家廠商。依照近兩屆對奧運會的贊助及1980年普萊西德湖冬季奧運會的教訓——直截了當的贊助單位盡管有400多家,但每個贊助單位平均出資僅為2000美元,非常少。目前,倘若根據原來的慣例,尤伯羅斯也只能收到五千到一億美元,離計劃籌款數額還相差很遠呢。
怎樣使這些企業家多掏腰包呢?尤伯羅斯先在十多個有名的企業里散布同行業競爭計劃和出資數額,挑起兩家企業決一雌雄的態勢。然后,尤伯羅斯宣布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第23屆奧運會的贊助單位僅限30個,多一個也不要,每個贊助企業至少出資400萬美元,且同行業只選一家。有前面的離間鋪墊,又有這個決定,各大廠商立刻行動起來,害怕自己被淘汰,都搶先登記,互爭位子,將贊助費越抬越高,使競爭日益激烈。因為哪家企業能成為贊助單位,其產品在同行業中就會遙遙領先。
日本的日產汽車公司馬上電告組委會,價碼為500萬美元,并表示若有必要還能再增加。美國的通用和福特兩大汽車公司也不甘落日本人之后,立刻商討對策。通用公司表示,日本汽車大量傾銷美國,這口惡氣已在胸中積壓了多年,這次在美國舉辦奧運會,再讓日本汽車橫沖直撞,招搖過市,那根本把美國人的臉都丟盡了。幾經競爭,通用汽車公司靠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以出資900萬美元,同時提供500輛轎車為大會服務而奪魁。
另一場競爭是在飲料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之間展開的。可口可樂以1300萬美元的巨額贊助獲得成功。
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享譽世界”的德國蓋達電器公司以1000萬美元戰勝意大利的羅奇電器公司而登上贊助寶座。
總而言之,在這場本來就激烈的經濟競爭中,尤伯羅斯先是巧妙地隔岸大把大把地燒起競爭之火,致使各廠商使出渾身解數,千方百計地進行一場大決戰,然后尤伯羅斯再坐山觀虎斗,坐收漁人之利,如此一來,不僅成功地舉辦了第23屆奧運會,而且的確凈賺了2億美元。
坐山觀斗不忘蹊徑另辟
電子業發展在20世紀突飛猛進,各類廠商為爭奪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經常大規模降價,有時甚至降低到極限的價位。
在電子業的價格大戰中大廠商受到的沖擊很多,但受傷害最大的莫過于那些電子零售業:那些很有發展前途的商號在價格大戰中破產或被兼并,而有些則被迫縮小勢力范圍,茍延殘喘。還繼續進行價格大戰嗎?當然,這不是愿意與否的問題。市場價格本來就不是哪一個人能隨便控制的,但是有人卻避開大戰而獲得了成功。這就是電子零售業的一個巨頭——貝斯特·特伊。
當整個電子行業價格大戰打得烽煙四起之時,貝斯特·特伊卻對他的各個商店進行裝修:明亮的燈光、嶄新的貨架、更為科學的人流走向布置、全開架式電子零件自選,這吸引了很多的顧客,商店總營業額上漲40%以上。特伊趁此機會,又開設采用此種方式經營的新店。
這就是貝斯特·特伊的精明,一再的降價會讓顧客產生繼續等待的心理,或干脆認為是劣質品而不屑一顧。特伊在多年的經營管理中發現,電子零售商店的缺點是,銷售過程中店員過于熱情,顧客選購詢問多,結賬繁瑣,店內擺設雜亂沒有美感,缺少吸引力等等。貝斯特·特伊感到要改變這一切,另辟蹊徑才是上策。
沒有加入到價格大戰中卻招來財源滾滾,這一事實充分證明了貝斯特·特伊獨到的眼光,而其他的零售店不是被價格大戰逼得關門,就是繼續降價直至虧本,處境艱難。貝斯特·特伊則一面笑這些“勇敢的戰士”,一面繼續研究他的新戰術去了。
激烈的價格競爭往往是一把雙刃劍,刺傷對方的同時也會傷及自身。因而,商業管理者應盡量避免直接去充當揮舞這把劍的“勇士”。
上一篇:《三十六計·第三計·借刀殺人》原文與評析
下一篇:《三十六計·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原文與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