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
【釋義】
膾:切細的肉;炙:烤熟的肉。原意指美味的食物人們都喜歡吃。現在指好的文章受到人們的傳誦和稱贊。
【出處】
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卷十:“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p>
【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曾參是一個大孝子,他的父親曾晳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的小柿子),曾晳死后,曾參為了不觸景生情,再也不食用羊棗了。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膾炙(美味的肉食)和羊棗相比,哪個更好吃?”
孟子回答說:“當然是膾炙好吃?!?/p>
公孫丑又說:“那么曾參父親肯定喜歡吃膾炙??墒窃鴧⒌母赣H死后,他為了父親只戒羊棗,卻為什么沒有戒膾炙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所有人都喜歡吃的東西。羊棗,卻是曾參父親的特殊愛好。所以曾晳死后,曾參會戒羊棗而繼續食用膾炙。”
上一篇:胸有成竹典故故事|胸有成竹釋義
下一篇:自慚形穢典故故事|自慚形穢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