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王統照
字劍三,山東諸城人,現代小說家和詩人。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一度主編進步刊物《文學》。解放后歷任山東省文教廳副廳長、文化局局長等職。他的文藝美學思想,主要表現在他的文藝作品中。著有詩集《童心》、 《這時代》、 《橫吹集》,短篇小說集《春雨之夜》、中篇《一葉》、 《黃昏》和長篇《山雨》等等。《山雨》是他的代表作。這些作品都寫于解放前,前期主要描寫理想與丑惡的現實的矛盾,后期著重揭露舊社會的不合理與罪惡。
王統照在“五四”時期就加入了進步的新文化運動,受當時美學思潮的影響,撰寫了不少美學和美育文章,如《美的解剖》、 《美育的目的》等。認為美育“是一切教育宗旨里的先決問題”, “使人生達到完美、完善之地”。他主張用美育改造人生,培養高尚純潔的人格,實現改造社會的目的。這種審美觀點,是早期作品的基本傾向。他要以“愛”與“美”作為彌合社會缺陷、美化人生的藥方。不難看出,他的審美理想帶有極大空幻意味,在現實中是行不通的,因而在他早期某些作品中也反映出他的苦悶與悲觀失望情緒。但他并沒有消沉下去,而是逐漸丟掉幻想,敢于正視現實人生,對于丑惡與不合理采取批判態度。三十年代初出版的《山雨》,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這種認識的轉變。他不再調和美與丑,而是通過對丑的否定探索美的途徑。他以一種較清醒的現實主義眼光把握人物的命運,揭示歷史的必然性,使作品顯得扎實、渾厚與有力。抗戰之后,他較少寫小說,而主要以詩歌的形式控訴侵略者的罪惡,描寫人民的苦難與斗爭。
王統照的文藝美學思想,與同時代的許多人相比沒有突出的特色與特殊貢獻,也沒留下深刻的理論,但隨著時代的步伐,卻在逐漸的進步,并且完全接受了馬克思的文藝觀。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王昌齡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