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心忍性
【原典】
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①:“玉者,溫潤之物,若將兩塊玉來相磨,必磨不成。”須是得他個粗礦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與小人處,為小人侵陵②,則修省畏避,動心忍性③,增益預防,如此道理出來。
【注釋】
①堯夫:邵雍(1011~1077),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后人稱百源先生。北宋哲學家、易學家。其先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幼隨父遷共城(今河南輝縣)。少有志,讀書蘇門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寧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創“先天學”,以為萬物皆由“太極”演化而成。著有《觀物篇》《先天圖》《伊川擊壤集》《皇極經世》等。神宗熙寧十年,卒,年六十七,贈秘書省著作郎。元祐中賜謚康節。《宋史》卷四百二十七有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詩經·小雅·鶴鳴》。意謂: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原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后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②侵陵:亦作“侵凌”,侵犯,欺凌。③動心忍性:動心,是使內心受到震動;忍性,是使意志堅強。比喻用困苦艱難來磨煉自己身心。
【譯文】
邵雍這樣來解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句話的意思:“玉,是溫潤的物品,如果用兩塊玉石相磨,肯定磨不成玉。必須用粗糙的礦石,才可以磨得出玉。這如同君子與小人相處一樣,被小人侵犯欺凌,自己就修持反省畏懼躲避,用艱難困苦的磨礪來增強自己內心的韌性,以增強自己預防困難的能力,這樣就可以成為君子了?!?/p>
【延伸閱讀】
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保ā墩撜Z·學而》)所謂的“無友不如己者”,就是告誡人們交友要謹慎,應該與那些優秀的人交往,這樣才能有助于自己完善進步,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孟母三遷的故事,正是對這種理論的極端演繹。邵雍的觀點則似乎與此相反,他好像是在鼓勵人們“友不如己者”。其實對于孔子和邵雍的觀點,我們都不必看得過于寫實。因為他們的意見,不過是特定場合說出的,具有特定的含義,不能廣而大之??鬃拥挠^點暫且不論,單以邵雍的看法來說,他的君子成才觀,就是如此。因為從現實交友來看,“比自己優秀的人”應該都會是人們的首選,但是“比自己優秀的人”畢竟少,而且即便遇見了也不見得搭得上,所以孔子“無友不如己”的建議,不見得人人能夠貫徹執行。更尋常的情況是,滿眼都是“不如己”的小人。在這樣的現實面前,人們沒法選擇,在沒法躲避的時候,只能去面對。既然要面對的話,生活的常識告訴我們,消極當然不如積極的好。邵雍的君子小人之說,大體就是出于這種積極的態度。因為他從積極的立場去看,所以發現負面的處境,也能顯現出正面的效果。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彼^的“塞翁失馬焉知非?!保∮趾螄L不是成功的前奏呢?所以對于生活中的小人,不妨將他們視為用來打磨自己的礫石,是上天特意設置的幫助自己成才的利器。因為要玉成君子,必須經歷琢磨,正如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罚倪@個層面來說,邵雍的話,確是真理。
上一篇:《出胯下》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十一世未嘗訟人于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