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合說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定義]話語的前部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合并在一起并列提出,后部對所提出的對象分別加以敘述說明的一種修辭方式。又稱合敘、并提、并展、并列分承。特點是:先合說后分說,“合”與“分”所關注的是相同的對象,“合”是“分”的條目和要領;“分”是“合”的解釋和深化。一般來說,分說的部分通常與合說部分所提的對象前后一一對應,但也有不對應的情況。
[例釋]根據合說對象與分說對象是否對應,合說可分為兩類:
(1)對應型合說。話語的前部并列提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后部按所提對象的順序分別加以描述說明,前后相互對應。用公式表示即為:AB,A1B1。絕大多數的合說都是對應型合說。
例1: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天,我既高興又憂愁。高興的是我終于可以走進夢寐以求的大學殿堂;憂愁的是家里經濟拮據,學費沒有著落。
例2:他感到那聲音分外澄澈,分外明亮。澄澈如中秋的明月,高遠,透明,撫慰他的心田;明亮如早晨的霞光,清爽,艷紅,照耀著他的臉頰。(航鷹《明姑娘》)
例3:種花好;種菜更好。花種得好,姹紫嫣紅,滿園芬芳,可以欣賞;菜種得好,嫩綠的莖葉,肥碩的塊根,多漿的果實,都可以食用。(吳伯簫《菜園小記》)
例1將“高興”與“憂愁”兩種相反的情感并在一起說,然后分別對“高興”和“憂愁”加以解釋說明,將貧困生考上大學而又沒錢上學時那種既喜又憂的復雜心情展現出來。例2先總說他對那聲音的兩種感覺,然后用比喻的手法分別對這兩種感覺加以描繪:澄澈如明月,明亮如霞光,給他無限撫慰和溫暖。例3先提出一個總的觀點“種花好,種菜更好”,然后再分別敘述“花種得好”和“菜種得好”會使人們精神和物質得到雙豐收:一個讓人大飽眼福,賞心悅目;一個使人大飽口福,滿口留香。這三個例句的共同之處就是合說并提的事物與分說解釋的事物前后相互對應。
(2)交叉型合說。話語的前部并列提出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后部并不按所提對象的順序加以說明,前后不是依次對應,而是交叉對應。用公式表示即為:AB,B1A1。因這類合說易造成誤解,所以較少,不常見。
例4:伯樂、庖丁所見,非牛非馬。(王充《訂鬼》)
例5:雨中的山色,其美妙完全在若有若無之中。……若無,頗感神奇;若有,倍覺親切。(于敏《西湖即景》)
例6:大力發展糧棉生產,解決城鄉人民的溫飽問題。
例4中伯樂相馬,庖丁解牛為大眾所熟知,按常理,應是“伯樂所見非馬,庖丁所見非牛”,例句卻將兩者錯開,說成“非牛非馬”。這種錯位說明伯樂和庖丁所關注的對象不是馬和牛外在的形體本身,而是其內在的精神和結構,因此也就無所謂是牛還是馬了。例5先用“若有若無”總寫雨中山色的美妙,然后按照先后順序具體描繪這種山色美景,再顛倒語序抒寫作者對美景的感覺,這就把雨中山色那種若即若離,若隱若現,縹緲、朦朧的夢幻般的感覺傳達出來。“若有”與“若無”的間隔描寫正好切合了雨中山色的特點。例6中糧食解決的是城鄉人民的吃飯問題,棉花解決的是人民的穿衣問題,也就是說,糧與飽對應;棉與溫對應,吃飽穿暖是人民生活最基本的需求。由于“糧棉”與“溫飽”配合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以至于人們不覺得它是一種錯位現象。
[辨析1]合說與共用。見“共用”條。
[辨析2]合說與互文。見“互文”條。
上一篇:什么是摹繪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下一篇:什么是較物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