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王夫之的一部哲學著作。《張子正蒙注》是他對北宋張載的《正蒙》一書所作的注解。它收入《船山遺書》。曾于1956年出版,由古籍出版社根據太平洋書局本排印,1975年中華書局改用1865年金陵刊刻的《船山遺書》本,重新校勘標點。它是研究王夫之哲學思想的重要史料。
明代中葉,封建制度愈來愈腐朽,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農民起義不斷發生,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也更加危機。在思想領域里,宋明以來的唯心主義理學占統治地位,陸王的主觀唯心主義心學開始盛行,宣揚“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宣揚封建道德是心中固有的,以此挽救明王朝的復亡。王夫之站在中小地主階級的立場上,反對土地兼并,主張由上而下地實行改革。要改革,就要批判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他注《正蒙》的目的,就是“使張子之學曉然大明,以正童蒙之志于始,則浮屠生死之狂惑,不折而自摧,陸子靜、王伯安之蕞然者,亦惡能傲君子以所獨知,而為浮屠作率獸食人之倀乎!”
《張子正蒙注》九卷,每卷包括兩篇,共十八篇。它通過對《正蒙》的注釋,闡發張載哲學中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提出“虛空皆氣”的觀點。說“虛空者,氣之量;氣彌淪無涯而希微不形,則人見虛空而不見氣。凡虛空皆氣也,聚則顯,顯則人謂之有;散則隱,隱則人謂之無。”認為宇宙空間充滿著“氣”,“氣”的運動變化,產生了天地萬物。在“理”與“氣”的關系上,認為“氣”的變化聚散的法則就是“理”,“理在氣中,氣無非理;氣在空中,空無非氣,通一而無二者也。”就是說,“理”存在于“氣”中,“理”和“氣”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并提出“陰陽者氣之二體,動靜者,氣之二幾。體同而用異則相感而動,動而成象則靜。”陰陽二氣凝聚就有了形體,而離散返回太空,形體也就沒有了。而動和靜則是陰陽二氣的兩種作用。“或聚或散,或出或入,錯綜變化,要以動靜夫陰陽。”認為宇宙萬物都是陰陽二氣運動變化的結果。還提出“氣”無生滅的思想。認為“氣”有形態的變化,“氣”本身是不生不滅的。“聚散變化,而其本體不為之損益”,“散而歸于太虛,復其絪缊之本體,非消滅也。聚而為庶物之生,自絪缊之常性,非幻成也。”指出“氣”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萬物有生死,其氣之本體卻不增不減。“故曰往來,曰屈伸,曰聚散,曰幽明,而不曰生滅。”反對佛教主張“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思想。提出“天地本無起滅,而以私意起滅之,愚矣哉!”是“徒有妄想以惑世誣民而已。”在發展觀上,提出“陰陽異撰,而其絪缊于太虛之中。”“一氣之中,二端既肇,摩之蕩之,而變化無窮。”從事物內部矛盾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源,“天地人物屈伸往來之故盡于此。”在認識論上,主張“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覺乃發”。這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但在批判唯心主義時還沒有完全擺脫儒家思想的傳統束縛。
《張子正蒙注》在王夫之的哲學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繼承和發展了張載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批判了唯心主義理學和心學,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義思想體系,這對后來的資產階級思想家有很大影響。
上一篇:張天翼的《華威先生》
下一篇:張孝祥及岳飛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