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呂氏春秋·疑似》原文鑒賞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劍者之所患,患劍之似吳干者①;賢主之所患,患人之博聞辯言而似通者②。亡國之主似智,亡國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慮也,故墨子見歧道而哭之③。
周宅豐、鎬④,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于王路⑤,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冠至⑥,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冠當至⑦,幽王擊鼓⑧,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說⑨,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麗山之下⑩,為天下笑。此夫以無寇失真寇者也。賢者有小惡以致大惡。褒姒之敗,乃令幽王好小說以致大滅,故形骸相離,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11),而平王所以東徙也(12)。秦襄、晉文之所以勞王勞而賜地也(13)。
梁北有黎丘部(14),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15)。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16),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17)。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18):“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19)!無此事也。昔也往責于東邑(20),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明日端復飲于市(21),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不能反也,遂逝迎之(22)。丈人望其真子,拔劍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殺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跡,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23)。舜為御(24),堯為左(25),禹為右(26),入于澤而問牧童,入于水而問漁師,奚故也?其知之審也。夫孿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識之,知之審也。
【注釋】 ①吳干:古名劍,傳為春秋時吳人干將所鑄,故稱。 ②辯言:能說會道。通:通達事理。 ③見歧道而哭之:因為歧路使人捉摸不定,所以為之哭泣。《淮南子·說林訓》說哭歧路的是楊朱。 ④宅:居。豐:周文王時周的國都,在今陜西戶縣東。鎬(hao號):周武王建都于鎬,又名鎬京、宗周,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南,灃水東岸。 ⑤葆禱:土臺。王路:大路。 ⑥即:如果。 ⑦當:通“嘗”,曾經。⑧幽王:周幽王,名宮涅,西周最后一個天子。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 ⑨褒姒(bao si 包四):周幽王寵妃。褒:國名。姒:姓。 ⑩麗(li梨)山:即驪山,在今陜西臨潼縣東南。 (11)所用:所以。 (12)平王:周平王,名宜臼,幽王子,公元前770—前720在位。幽王死,平王為避戎人,遷都洛邑(洛陽),是為東周。 (13)秦襄:秦襄公,公元前777—前766年在位。晉文:晉文侯,公元前780—前746年在位。勞王勞:下一“勞”字當為衍文。勞王:猶勤王,為天子辛勞盡力。指秦襄公、晉文侯護衛平王東遷。 (14)梁:周時諸侯國。部:《后漢書·張衡傳》李賢注引作。鄉”。 (15)喜:當作“善”。子侄:當作“子姓”。子姓:子孫。昆弟:兄弟。 (16)之:往。 (17)苦:困犀,折磨。 (18)誚(qiao 俏):責備。 (19)孽:妖害,用如動詞。 (20)責:討債。 (21)端:故意。(22)逝:往。 (23)其人:指適當的人。 (24)御:駕車的人。 (25)左;古時乘車,尊者居左。 (26)右:車右。職責是保衛尊者,并擔負推車等力役之事。
【今譯】 讓人深感迷惑的,一定是相似的事物。最使玉匠傷腦筋的,是看上去象玉一樣的石頭;最使鑒定劍的人傷腦筋的,是看上去象吳干一樣的劍;最使賢明的君主傷腦筋的,是那些見聞廣博、能言善辯、看上去象通達事理的人。亡國的君主看上去好象很聰明,亡國的臣子看上去似乎很忠誠。相似的事物,使愚昧的人深受迷惑,而圣人也要用心思索,所以墨子看見歧路而為之哭泣。
周建都于豐、鎬,靠近戎人。周天子和諸侯約定:在大路上修筑高大的土臺,上面設置大鼓,鼓聲遠近都能聽到。如果戎寇入侵,就擊鼓傳告,諸侯的軍隊就都來援救天子。有一次,戎寇入侵,周幽王擊鼓,諸侯的軍隊都趕來援救,褒姒看到了這個場面非常高興。幽王想要博得褒姒的歡笑,于是屢屢擊鼓,諸侯的軍隊一次又一次趕來,卻不見敵寇。到后來,戎寇真的來了,幽王又擊起鼓,但諸侯的軍隊都不來了,幽王于是被殺死在驪山之下,為天下人恥笑。這是因為沒有敵寇亂擊鼓而誤了真的敵寇啊。賢明的人有小的過失尚且會招致大的災禍,又何況不肖的人呢?褒姒的禍害,就在于讓幽王喜好無足輕重的歡樂而招致滅亡之禍。所以幽王身首分離,三公九卿出逃。這也是褒姒之所以身死,平王之所以東遷的原因,是秦襄公、晉文侯之所以起兵勤王、并被賜以土地的原因。
梁國北部有個地方叫黎丘部,那里有個奇特的鬼,善于變化成人們子孫兄弟的樣子。鄉中有個老者到市上去,喝醉了酒往家走,黎丘奇鬼變成他兒子的模樣,攙扶他回家,在路上苦苦折磨他。老者回到家里,酒醒后責問他的兒子說:“我是你的父親,難道說不慈愛嗎?我喝醉了,你卻在道上苦苦折磨我,這是為什么?”他的兒子哭著以頭碰地說:“您遇到鬼怪了!沒有這回事呀!昨天我去東鄉討債,不信的話,您可以問別人。”父親相信了兒子的話,說:“噢,這一定是那個奇鬼作怪了!我本來就聽人說起過它。”老者決定第二天特意再到市上飲酒,希望遇見奇鬼,把它殺死。第二天天剛亮,老者就到市集上去,又喝醉了,他的兒子怕父親回不了家,就去接他。老者望見他的兒子來到跟前,拔劍就刺。老者的思想被看上去象他兒子的奇鬼所迷惑,因而殺死了自己的真兒子。如果被看上去象是賢士的人所迷惑,而錯過了真正的賢士,這就和黎丘老者的思想一樣糊涂。
對于令人疑惑的相似的現象,不能不審察清楚。審察這類現象,一定要找適當的人。即使舜做駕車的人,堯坐在車的左邊,禹坐車右,進入草澤也要向牧童問路,到了水邊也要向漁夫請教。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他們對當地的情況了解得最清楚。孿生子長得很相像,但他們的母親總是能夠辨認,這是因為母親對兒子了解得最清楚。
【集評】 宋·劉辰翁:“兩設喻(按:指“石之似玉”、“劍之似吳干”)總提下博物辨智者之似通,見人主當審真似之分,文字確切而當。”
明·王荊石:“此一段說奇鬼能為似以亂真,見疑似者不可不察,真所謂題外生意,奇論駭人。”
明·申時行:“設此喻(按:指“奇鬼”之喻)以見世主昏惑顛倒,不審查而害其良臣。”(以上三條見明·焦竑《二十九子品匯釋評》)
民國·張之純《諸子菁華錄》:“天下之可患者莫如似是而非,若莠之于苗,芎努之于藁本,蛇床之于蘼蕪,黃精之于鉤吻,訛誤者所在多有,孔子惡鄉愿正為此也。”“此段借幽亡事以證疑似之誤。”“更借黎丘丈人事以證疑似之誤。”
【總案】 這是《慎行論》第三篇,強調對相似之物要認真辨察。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不注意辨察就會造成嚴重后果。周幽王“以無寇失真寇”,黎丘丈人惑于奇鬼而“殺其真子”,都從反面證明了辨察疑似之跡的重要。關于辨察疑似之跡的方法,作者提出“察之必于其人”,即向了解情況的人請教。文章明確指出,即使是堯、舜、禹這樣的古代圣賢,進入水澤也要問牧童、漁師。作者這種重視勞動人民的直接經驗的思想,在當時是很可貴的。文章觀點鮮明,引事設喻,語言形象生動。
上一篇:《先秦散文·莊子·田子方(節選)》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左傳·石碏諫寵州吁(隱公三年)》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