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章第二
【原文】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1];敬親者,不敢慢于人[2]。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3],刑于四海[4],蓋天子之孝也[5]。
【譯文】
孔子說:天子能夠親愛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天子能以愛敬之心盡力侍奉父母,就會以至高無上的道德教化人民,成為天下人效法的典范。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
【注釋】
[1]惡:惡,音wù,厭惡,憎恨。
[2]慢:不敬,怠慢。
[3]德教:道德修養的教育,即孝道的教育。加:施加。
[4]刑于四海:作為天下的典型。刑,通“型”,典范,榜樣。四海,古代以為中國四境環海,故稱四方為四海,即天下。
[5]蓋:句首語氣詞。
【解析】
盡管天子尊貴,但他也是父母所生,所以天子也應該有他的孝道。一國的元首盡孝道的話,就能夠感化人群,可以起到上行下效的感化作用,故為五孝之冠。經句中還運用了一種推己及人的說法,其延伸的意境既有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有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語中的,闡述了孝要怎么去做。
典例闡幽
因孝規定新禮制的帝王
提到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最狠毒的皇帝之一,雖然史學界普遍認為政治上的屠殺有其特殊性。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朱元璋老年心理上有了問題,從而造成他大規模地殺害有功之臣。
不過要是都這樣看待朱元璋,無疑是不全面的。朱元璋作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動輒斬殺、廷杖大臣,但同時,他又是一個頗有孝心的人。在中國歷史上,自稱為孝子皇帝的第一人。朱元璋還在登基的第二年,就下詔書,規定皇帝只能夠稱為孝子。至于皇太子要稱為孝元孫皇帝或孝曾孫嗣皇帝。朱元璋每年都要參加主持太廟的祭祀活動,有一次朱元璋不能自持,在大臣面前流下了眼淚,參與祭祀活動的其他大臣因為受到感染,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朱元璋為了教育子孫,叫人繪制了《孝行圖》,讓子孫朝夕觀覽,牢記前輩的孝思孝行。
朱元璋講孝,竟至于把兩千多年來的喪禮給修改了,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的妃子成穆貴妃孫氏去世了,死時年僅32歲,無子。按照《禮儀》的規定,孝子的父親若是還活著,只能為母親服喪不能為庶母服喪。依照這個規定,穆貴妃就沒有孝子為她服喪了。朱元璋認為這個規定不合理,就叫來太子師傅宋濂在歷史上去找依據。宋濂不愧知識淵博,他很快就在歷史資料中找到了二十四個孝子自愿為庶母服喪的實際,其中自愿服喪三年的有二十八人,愿意服喪一年的有十四人。朱元璋見歷史上有先例可以遵循,就說既然歷史上自愿服喪三年的比一年的多出一倍,那么這些孝子都是出自天性,為庶母守孝三年應該立為定制。于是,他當即叫朝臣們做《孝慈錄》一書,做了一些新的規定,規定親生父母都得服喪三年;嫡子、眾子都得為庶母服喪一年。于是朱元璋就把周王朱肅過繼為成穆貴妃孫氏的兒子,為她服喪三年,其他諸王,都得為成穆貴妃服喪一年。
敬老不分職位高低
在中國共產黨內,林伯渠、董必武、吳玉章、徐特立、謝覺哉被尊稱為“五老”。他們是早期入黨的一批黨員,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終生,功勛卓著。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對他們尊敬有加。
1959年8月24日,林伯渠在中南海紫光閣參加最高國務會議。會后,周恩來考慮到林伯渠年邁多病,身體不好,于是親自陪送林老回家。正逢林伯渠兩天后要率代表團赴蒙古人民共和國訪問,于是他們就在林老家里商談關于訪問的一些事情。周恩來向來對黨內老同志的意見都很尊重,當林伯渠詢問總理有什么指示時,周恩來親切地說:“哪里,哪里!林老啊,您是黨的老同志,我還有什么指示呢?您按照黨的外交政策辦就是了。”周恩來從沒在別人面前擺過官架子,林伯渠每次出訪或歸來,無論工作多么繁忙,他總是親自到機場去迎送。
周恩來不僅尊敬和關懷黨內的老同志,而且對黨外的老人也一樣關心。1961年11月26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一百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歡聚一堂,在全國政協禮堂參加專為他們舉辦的“百老慶壽大會”。這些老人家有的是在京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有的是各民主黨派中央委員,還有其他社會知名人士。那天的慶祝大會之所以特別喜慶,不僅因為到會的老人家身份特殊,也不僅僅是因為這次慶祝活動達百人規模,更因為大會的主持人是大家敬愛的周恩來總理。
大家很早就在禮堂等候,期待慶壽大會開始,更期待總理的到來。周恩來準時到會為百老祝壽,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總理一來就立即向在場的老壽星何香凝走去。那時何香凝是民革中央主席,已經83歲高齡了,她見總理向自己疾步走來,連忙起身迎了上去。然而老人行動不麻利,不小心將手杖失落在地。周總理看到這一幕,急忙加快腳步趕過去,一面彎腰為她拿起拐杖,一面熱忱地與何香凝握手祝壽。緊接著,總理向到會的老人一一問候祝賀。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被總理真誠的關懷所感染。一個普通人的熱情體貼尚能溫暖人心,更何況是一個國家領導人的悉心關懷。
慶祝大會正式開始之后,周總理首先起立舉杯為與會的老人們祝壽:“今天到會的百位老人,平均八十歲高齡,加起來就是‘八千歲’呀!人生望百,二十年后,我們百位老人再一起慶壽,那時大家真的要高呼‘萬歲’了!”
總理一番幽默風趣的言談,引得在座的壽星個個笑逐顏開。總理的親切關懷,為老人們的心田蓋了一床暖被,更為大家的精彩人生增添了一次難忘的回憶。
不僅是對社會知名人士,就是對普通人,周恩來也盡可能地給予力所能及的關懷。1943年,有個進步學生要從重慶到西安去,臨行前給遠在千里之外的父親寫了一封家信。父親非常想念兒子,于是千里迢迢趕赴重慶去看望兒子。然而通信不便,路途又很遙遠,當父親趕到重慶時,兒子已經去往別的地方了。年邁的父親沒有看到心愛的兒子,旅途的勞頓和心底的失落涌上心頭,不能自已。而當這位老人聽說周恩來此時正在重慶時,不禁感嘆道:“如果能見到大名鼎鼎的周副主席,我也就不枉此行了……”周恩來聽說這件事情以后,二話不說就前往招待所看望這位從未蒙面的老人。老人的第一個心愿未能達成,卻在周恩來的努力下達成了第二個心愿,本來隨口講出的一種奢望,轉眼成為了事實,老人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周恩來對他說:“您和我父親的年歲差不多大呀!您應該是我的父輩了,前來看望您是應該的。”一句話說得老人心里無限溫暖。他握著周恩來的手,就像見到了親人一樣,卻更勝似親人。周恩來和老人熱情地聊了一個多小時,終于使老人如愿以償,高興地返回了家鄉。
【原文】
《甫刑》[1]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2]。”
【譯文】
《甫刑》里說;“天子有善行,天下萬民全都信賴他,國家便能長治久安。”
【注釋】
[1]甫刑:《尚書·呂刑篇》的別名。呂侯(一作甫侯)所作。呂侯,是周穆王(武王第四代孫)的臣子,為司寇,穆王命他作書,取法夏時輕刑之法,以布告天下,故又名甫刑。
[2]一人有慶,兆民賴之:一人,指天子。慶,善事。此處專指愛敬父母的孝行。兆,十億。(一說:兆,萬億。)賴,仰仗,依靠。
【解析】
教化如同讓人沐浴在春風里一樣,能夠使周圍的社會風氣變得越來越好,如果剛好這個人是翹首,那么景從、效法的隊伍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如“將熊熊一窩”一樣,一個好的將領肯定能夠帶出更多好的將士來。
典例闡幽
孝的偉大作用
郯子是我國春秋時代的名人,沒人知道他具體叫什么名字,郯子是歷來對他的尊稱。郯國的由來就和郯子有著緊密的聯系。
史書記載,郯子出生于普通的農民家庭,是家里唯一的兒子。從古至今,人們總是對獨生子女寵愛有加,十分溺愛。可是,郯子的父母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從小對郯子的穿衣吃飯、坐臥玩耍、讀書寫字、待人接物等,都進行了嚴格的管教,時時刻刻注意培養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郯子父母年紀大了,都患了眼疾,經醫生診治,要經常喝野鹿乳才能治好。醫生又給郯子解釋了野鹿乳難求的原因:要治愈失明已久的眼睛,必須取野鹿的鮮乳服用才能達到效果,而且還不能讓母鹿受到驚嚇,因為那樣鹿乳的藥用價值就大大降低了。可是,草原上的野鹿都是成群結隊地出來飲水覓食,每個鹿群中都有好幾只年輕力壯的公鹿負責警戒保衛,只要聽到一點異常的動靜,整隊野鹿頃刻間就會跑得無影無蹤。在這種情況下,要接近鹿群已是十分困難,再想擠取鹿乳,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郯子最終還是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鹿皮披在身上,到深山里去,混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有一天,他又上山擠取鹿乳,不巧遇到獵人捕獵,獵人把身披鹿皮的他當做野鹿了。正當獵人要獵殺的危險時刻,郯子急忙掀起鹿皮走出來,告訴獵人自己是為了擠取鹿乳給雙親治病才身披鹿皮的。獵人聽后很感動,對他肅然起敬,不僅把鹿乳送給了他,還護送他出山。
從此,郯子的賢名傳遍四鄰八鄉。人們慕名而來,紛紛拜郯子為師,學知識,學做人。有的人為了求學的方便,干脆就在這里住了下來。孔子也曾經來此住過一段時間,接受郯子的教誨。人越聚越多,郯子的家鄉由鄉村變成了城鎮,又由城鎮變成了邦國,被人稱作郯國。當地的人們都一致地推舉郯子做了郯國的第一任國君,郯子也成了諸侯之一。
侍奉祖母的千古一帝
康熙之孝順祖母,不獨自有帝皇以來所未有,即平常百姓家亦罕見。據記載,康熙二十四年(1685)八月二十八日夜四更時分,孝莊文皇后突然右側身癱瘓,右手伸展不直,言語不清。經御醫張世良、李玉柏診斷,患的是類中風病。這時玄燁正在外地巡視,留在宮中照看太皇太后的福全迅速將太皇太后得病、醫治情況飛報皇上。玄燁得知祖母患病,在奏折上批道:“知道了。朕趕緊去。”他心急如焚,晝夜兼程趕回。從九月初二到九月十七日16天中,看望祖母達30次。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一月二十一日,孝莊文皇后再一次病倒,而且病情很重。玄燁晝夜守候在祖母的病榻旁,衣不解帶,“隔幔靜候,席地危坐。一聞太皇太后聲息,即趨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進”。為了給祖母治病,玄燁“遍檢方書,親調藥餌”。每次祖母吃藥前,他先“親嘗湯藥”。一連熬了35個晝夜,身體消瘦,容顏清減。他傳諭內閣:“非緊要事勿得奏聞。”十二月初一日,玄燁決定祈禱上天保佑祖母早日康復。為了表示自己的虔誠,他不騎馬,不乘轎,步行到天壇。他跪在地上,面對上蒼,虔誠地恭讀自己親自撰寫的祝文。
嗣天子臣玄燁敢昭告于皇天上帝曰:臣仰承天佑,奉事祖母太皇太后,高年荷庇,藉得安康。今者,疹患驟作,一旬以內,漸覺沉篤,旦夕可慮。臣夙夜靡寧,寢食捐廢,虔治藥餌,遍問方醫,罔克奏效,五內憂灼,莫知所措。竊思天心仁愛,覆幬無方,矧臣眇躬,夙蒙慈養。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二十余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畢生難報。值茲危殆,方寸憒迷。用敢潔蠲擇日,謹率群臣,呼吁皇穹,伏懇憫念篤誠,立垂昭鑒。俾沉疴迅起,遐齡長延。若大數或窮,愿減臣玄燁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為此匐伏壇下,仰祈洪佑,不勝懇禱之至。
玄燁讀罷祝文,淚流滿面。這篇祝文發自肺腑,出于至誠,感動得在場臣工無不落淚。
永遠記著母恩
“回家叫一聲媽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這就是身為國家一級導演的翟俊杰先生,對孝道的詮釋。現如今他已六十多歲,所以他分外珍惜與八十多歲老媽媽相聚的時光。
導演的工作,使他不能常守候在母親的身邊,恪盡孝道。為了能更多和母親團聚,他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把母親接到拍戲的片場。母親,成了他的第一觀眾。多少次深夜拍戲回來,看到已經像孩子般熟睡的母親,翟導演感到無限溫馨和甜蜜。小時候,多少個夜晚,母親也是這樣默默地守望著睡夢中的兒子。轉眼間,兒子已經有了兒子,母親卻漸漸老去。這更提醒他人生苦短,行孝要及時。
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拍攝《冰糖葫蘆》的那個炎熱夏天,老媽媽擔心兒子中暑,親手熬了綠豆湯,晾涼了,裝瓶后往肩上一挎,倒幾趟公交車給兒子送去。媽媽給兒子扇著扇子,看兒子美美地喝著綠豆湯,此時母子間的濃濃親情,用語言是無法表達的。翟導演說,再高級的飲料,也比不上媽媽熬的綠豆湯,它使人忘記了炎熱,感受到母愛的清潤和甘美。
長時間奔波在他鄉,鋼鐵般的漢子也會思念媽媽。18歲參軍那年媽媽給納的布鞋,穿舊了,翟導演珍藏在身邊,40年都舍不得丟下。他說:每當想媽媽的時候,就拿出來看一看,看過之后卻更想家……這里面有母親的氣息,有慈母縫進去的密密牽掛。
媽媽也想兒子,又擔心影響兒子的工作,就把對兒子思念寫在日記里,兒子回來了,不用多講話,看看日記,就知道了媽媽的心里話。幾年下來,文化程度不高的媽媽,寫下了厚厚的五大本20萬字的日記。我們仿佛看到,燈光下,帶著老花鏡的媽媽,認認真真,一筆一畫,寫下的都是老母親對兒子的囑咐和時時的惦念。
有一幅照片,情景是這樣的:兒子正帶著老花鏡,給幸福的媽媽剪腳趾甲。作為弟妹心目中最好的大哥,翟導演作出了最好的榜樣。照顧媽媽,不能有絲毫的含糊。洗腳的水溫既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熱,而且還要邊洗邊加水,洗完以后記著給老媽媽修剪腳趾甲,因為母親為兒女操勞了一輩子,現在年紀大了,關節硬了,彎不下腰。當看到有的弟弟妹妹覺得這很臟的時候,大哥就不客氣地批評他們:“父母什么時候嫌過我們臟?你小時候,難道不是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能夠把父母給我們的十分,回報給父母一分,就是個孝子!”
回憶孩童時期,翟導演印象最深的是母親在刺骨的冰水里,給一家人洗衣服。爺爺、奶奶、爸爸,還有六個沒長大的孩子,媽媽整年整月地捶啊、洗啊,衣服、床單,晾滿了整整一個院子。年復一年,媽媽洗過的衣服大概能裝一火車皮了。母愛的偉大,就這樣地被細化,每頓飯、每件衣、每杯水里,都看得見它。
每當看到媽媽那布滿老繭的雙手,兒子的眼淚都會忍不住奪眶而出。這雙手,為了養活兒女,洗了多少件衣服,剁了多少菜,和了多少面,蒸了多少個饅頭?做人,要懂得知恩報恩啊。孝,何必要做給別人看呢?孝本來是天經地義,是為人子應盡的本分啊。
翟導演的夫人也是一位軍人,因為工作的需要,忍痛離開才哺乳三個月的女兒。而他們的兒子出生后僅僅兩個月,就要離開媽媽的懷抱。看到痛苦而無奈的妻子,翟導演把最后的乳汁封存在三個小瓶子里,準備留作紀念。沒想到,20年后,兒女長大成人了,原本潔白的乳汁,變成了血一般的紅色。
女兒的婚期馬上就要到的時候,翟導演對女兒說:你結婚,爸爸要送你一件禮物。女兒說,我什么都不缺。翟導演說:這件東西你一定要收下。說著,他就拿出了那個密封的小瓶。看著瓶子里血紅色的液體,女兒剛開始不知道是什么,可是當爸爸告訴她,這是媽媽20年前的奶水時,女兒一下愣住了,她沒有接過小瓶子,而是沖著這一小瓶奶水跪下,痛哭流涕。
這是媽媽的乳汁,媽媽用它把我們養大,原來,我們是喝著母親的血長大的。世界上最珍貴的是什么?不是金銀財寶,而是母親的乳汁!這最最珍貴的紀念告訴我們:是父母的心血,養育我們長大。
最讓翟導演感到欣慰的是,在上行下效的孝道中,兒女都身心健康地成長。當父親給奶奶洗腳時,兒子小興被奶奶那難以言表的幸福表情感動,決心把孝接過來,傳下去。
翟導演曾說:“親情要發自內心,永遠不要忘記母親的養育之恩。我覺得所有人都應當永遠記住父母的養育之恩,都永遠在心里保存著這一種真誠的愛,這是多么好的事情。對我們影視創作人員來說,如果一個人是虛偽的,是不孝的,又怎么能夠在銀幕、屏幕上創作出來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來?不可能!”是啊,人如果不孝,不僅演不出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也根本做不好自己本有的人的角色。
上一篇:孝經全集《士章第五》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孝經全集《孝治章第八》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