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1]
李白
【原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2],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3]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4]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5],
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6]不足貴,
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
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7],
斗酒十千恣歡謔[8]。
主人何為言少錢,
徑須沽取對君酌[9]。
五花馬[10],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注釋】
[1]將進酒:屬樂府舊題。將(qiāng):請。
[2]君不見:樂府中常用的一種夸語。天上來:黃河發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勢極高,故稱。
[3]得意:適意高興的時候。
[4]會須:正應當。
[5]岑夫子:岑勛。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為李白的好友。
[6]岑夫子:岑勛。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為李白的好友。
[7]陳王:指陳思王曹植。平樂:觀名。在洛陽西門外,為漢代富豪顯貴的娛樂場所。
[8]斗酒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恣:縱情任意。謔(xuè):戲。
[9]徑須:干脆,只管。沽:買。
[10]五花馬:指名貴的馬。一說毛色作五花紋,一說頸上長毛修剪成五瓣。
【作者】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附近),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
李白幼年時隨父親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時“辭親遠游”,仗劍出蜀。天寶初年(742年),在賀知章的引薦下,李白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時間就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李白曾為永王璘幕僚,因李璘謀反被遠謫夜郎。李白晚年投奔其族叔當涂令李陽冰,后卒于當涂。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李白的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被后世的評論家稱為“詩仙”。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賞析】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屬漢樂府《鼓吹曲·鐃歌》舊題。大詩人李白沿用樂府古體寫的《將進酒》,影響最大。《將進酒》一詩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天寶十一年(752),對政治前途失意的李白這時已經離開長安,漫游天下。在嵩山潁陽元丹丘的家中,李白與好友開懷暢飲。酒酣耳熱之際,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將進酒》。
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由道士吳筠推薦,由唐玄宗招進京,命李白為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毀,于天寶三載(744年),李白被排擠出京,唐玄宗賜金放還。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作此詩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八年之久。這一時期,李白多次與友人岑勛(岑夫子)應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借酒放歌。詩人在政治上被排擠,受打擊,理想不能實現,常常借飲酒來發泄胸中的郁積。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于是借酒興詩情,以抒發滿腔不平之氣。
此詩思想內容非常深沉,藝術表現非常成熟。詩由黃河起興,感情發展也像黃河之水那樣奔騰激蕩,不易把握。而通篇都講飲酒,字面上詩人是在宣揚縱酒行樂,而且詩中用欣賞肯定的態度,用豪邁的氣勢來寫飲酒,把它寫得很壯美,也確實有某種消極作用,然而卻反映了詩人當時找不到對抗黑暗勢力的有效武器。酒是他個人反抗的興奮劑,有了酒,像是有了千軍萬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劑,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這些都表現了時代和階級的局限。理想的破滅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詩人無力改變,于是把沖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泄不滿,排遣憂愁,反抗現實。詩中表達了作者對懷才不遇的感嘆,又抱著樂觀、通達的情懷,也流露了人生幾何當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全詩洋溢著豪情逸興,具有出色的藝術成就。
詩一開始就從廣袤的空間和轉瞬即逝的時間上展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詩人以寫景起興,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實景是黃河之水滔滔東去,虛景則是“到海不復回”的想象。這種由天傾海的壯觀景象被詩人在廣袤的空間里極力夸張,水的流逝引發了詩人對歲月流逝的感慨。依然由“君不見”起句,“高堂明鏡悲白發,朝為青絲暮成雪”,歲月流逝是何等的迅速,人生苦短的悲哀躍然紙上。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歲月太無情,人生真苦短,及時行樂似乎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了。剛才還在說“明鏡悲白發”,現在怎么突然就變成了“人生得意”了呢?其實“悲”所體現的是大眾的心理,“人生得意”恰是詩人的風骨使然,歷經了多少人生挫折的李白早已超脫了大眾的“渺小”的“悲”,進入了一個超凡脫俗的境界,高歌人生得意,開懷痛飲,不可辜負這“金樽對月”的美好時光,才是詩人的真情實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是對“人生得意”的承接,只有如此,方見得詩人高歌“人生得意”,何等痛快,何等淋漓。酒逢知己的豪情被詩人發揮到了極致,引出了下文對懷才不遇的感慨。
由“岑夫子,丹丘生”開始,詩人的情緒顯得異常激昂。剛才那暢快淋漓的曲調不見了,接踵而來的是急促激越的曲調,失意的人生悲歌終于拉開了序幕。“鐘鼓饌玉何足貴”,詩人蔑視權貴,富貴榮華并非詩人的追求,一腔抱負的施展才是詩人的目的。可惜蒼天不能遂人愿,當年還高歌“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詩人而今飽嘗志向不能實現之痛苦。在現實中這種痛苦時刻困擾著詩人,“但愿長醉不愿醒”,只有在最后才能擺脫這樣的痛苦,激憤之情終于噴薄而出。“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詩人縱觀今古,得出了自己的命運感悟,對現實有了更多的憤慨和蔑視。“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當年的曹植面對政治上的失意,只能借酒消愁,詩人李白在借酒消愁的同時,更進了一步,那就是睥睨現實,傲然挺立。雖然誰都知道“萬古愁”不可能消除,但是詩人依然發出了“與爾同銷萬古愁”的慷慨高歌。這里面或許有些悲憤,但是悲憤中顯示的是詩人無比豪邁、無比樂觀的人生態度,這樣的豪情壯志可以橫掃一切煩惱與憂愁!
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表現了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一方面對自己充滿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現波折后,又流露出縱情享樂之情。在這首詩里,他演繹莊子的樂生哲學,表示對富貴、圣賢的藐視。而在豪飲行樂中,實則深含懷才不遇之情。全詩氣勢豪邁,感情奔放,語言流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李白“借題發揮”,借酒澆愁,抒發自己的憤激情緒。
《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夸張手法不無關系。比如詩中屢用巨額數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表現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后結束于“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宋人嚴羽評價李白這首詩時說:“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賞摘。蓋他人作詩用筆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噴即是,此其所長。”
上一篇:寇準《春日登樓懷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將進酒》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