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詩話和詞話
詩話
詩話可追溯到先秦諸子議論詩的片言斷語,比如“不學詩無以言”,“思無邪”,“興觀群怨”(《論語》,以及《孟子》中的“以意逆志”等。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世說新語》中也有一些當時名人如謝安、阮郛、袁羊、殷融等議論詩的話語,《顏子家訓》中也有糾正《七夕詩》《雁門太守行》用典錯誤的言論,這些都可以算是早期“詩話”的雛形。一般而言,除了詩論專著如《詩品》《二十四詩品》等外,把那些以輕松隨便,信筆寫來,專“辨句法,備古今,記盛德,錄異事,正訛誤”之類的有關詩的研究和批評的文字都叫作“詩話”。據郭紹虞教授《宋詩話考》,中國詩學史上,“詩話”作為一種文學批評的特殊形式,與“詞話”一樣,都成熟于宋代,盛行于宋代。現存宋人“詩話”四十二種,部分流傳的有四十六種,有名無書的五十一種。其中最有影響的詩話是張戒的《歲寒堂詩話》,姜夔的《白石道人詩說》和嚴羽的《滄浪詩話》。這三部書都脫離了初期詩話的“記事以資閑談”的格調,著重探討詩歌的藝術特點和表現手法,發表了許多帶有根本性的意見。特別是嚴羽的《滄浪詩話》;從“詩辨、詩體、詩法、詩評、詩證”等五個方面,全面系統地有綱有領地輕松平易地研究了許多詩學問題,應推為宋人詩話的“巨擘”,在明清兩代都有很高的地位,為之作注的人很多,今人郭紹虞教授的《滄浪詩話校釋》是注釋的最好的本子。到了明清兩代,詩話著作更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有一百二十余種,包括未收入《總目提要》的,共約二百余種。日常見用的有《歷代詩話》(清人何文煥輯),《歷代詩話續編》(近人丁福保輯),《清詩話》(近人丁福保輯)。以上三種,近年來均有再版本。還有諸如《帶經堂詩話》《容齋詩話》《越縵堂詩話》等,都是從有關大部頭書中輯出的“詩話”專輯,今人周振甫的《詩詞例話》,雷樹田的《唐宋詩話新話》,《韻海一瓢》,傅庚生等人編輯的《百家唐宋詩新話》……都是今人寫的“詩話”新著,值得一讀。
詞話
詞話跟詩話一樣,是中國古代詩學評論的一種特殊形式。它用札記的形式,精練的語言,對“詞”的源流、流派、作家作品、作法、格律、語言特色等等方面進行揭示或評論,有的還涉及到作家的趣事軼聞,為后人研究作品提供背景材料。“詞話”最早的著作仍是宋代人所作——宋王灼的《碧雞漫志》可以算是第一部詞話性質的專著。它以敘述詞的曲調源流為主,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1957年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曾納入《中國文學參考資料小叢書》出版過。《詞源》是南宋人張炎的專著,這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系統的詞論。書分上下兩卷,上卷論聲樂格律,下卷論詞的作法和詞的鑒賞。張炎本人就是南宗時“格律派”詞人大家,與周邦彥姜夔風格相近。論詞講求“意趣”,提倡創新,有自己的旨趣在,要在“雅正”中防止被“情所役”而隱于粗俗,對蘇辛等人的“豪放”不滿,講求詞的格律聲韻,反對突破格律,主張處理好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強調“精思”和“清空”(用古雅峭拔的形式,表達超然不群的情趣),避免晦澀粗率。其次清人葉申薌的《本事詞》,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近人況周頤的《蕙風詞話》都是較有特色的詞話,今人唐圭璋教授編輯有《詞話叢編》,計收歷代詞話五十八種,是“詞話”集大成書之一,頗具參考價值,近年有再版本。
上一篇:順宗崩駕疑案新探
下一篇:中國西藏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