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954—1001
【介紹】:
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家世務農,生活清貧。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端拱初(988)召試,擢右拾遺,直史館,復拜左司諫、知制誥,直言敢諫。因不為當權者所容,曾兩遭貶謫。真宗即位(997),再召入都,因撰修《太祖實錄》,直書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滿,又遭讒謗,于咸平二年(999)再次被貶出京城,知黃州(今湖北黃岡)。咸平四年冬改知蘄州,不久在蘄州去世。
王禹偁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者之一,他鄙棄唐末以來“秉筆多艷冶”的浮靡文風,欲革新時弊,復興古文,在理論和創(chuàng)作上都有可喜的成就。他以宗經復古為旗幟,提倡繼承韓愈、柳宗元古文運動的精神,主張“遠師六經”,“近師吏部(韓愈)”,寫“傳道而明心”的古文。他特別強調“不得已而言”,文章要“句易道”、“義易曉”,發(fā)揮了韓愈古文理論與實踐中“文從字順”的一面。他的散文作品內容充實,感情充沛,語言曉暢,對宋代散文風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代表作如:《待漏院記》、《黃州新建小竹樓記》、《唐河店嫗傳》、《錄海人書》、《答張扶書》等。在詩歌方面,王禹偁推崇杜甫和白居易。《對雪》、《感流亡》、《竹鼺》、《對雪示嘉祐》等詩,以深厚的同情描寫了當時農民、士兵的苦難情況,揭露了現實的黑暗,而且嚴于針砭自身,繼承和發(fā)揚了杜甫“三吏”、“三別”與白居易《秦中吟》的風格。《畬田詞》5首,生動地記錄了山區(qū)刀耕火種的情景,贊揚了普通人民勤勞刻苦和團結互助的美德。
王禹偁的賦作,今傳22篇,其中古賦5篇,律賦14篇,又《吊稅人場文》、《續(xù)戒火文》、《詛掠剩人文》3篇也是賦。他的律賦在當時很有名,風格大體略近白居易;古賦以《藉田》、《三黜》為代表較有特色。《吊稅人場文》的命意與《檀弓》“苛政猛如虎”、柳宗元《捕蛇者說》略同,然其抨擊之廣,憤激之深,又逾前人;《詛掠剩文》構思新穎,賦中所謂“天之民神之主”的思想,為周以來的一種傳統(tǒng)思想。然其中所云“豪之羨、貴之羨,皆民之羨也”,則深刻地反映了豪貴之家剝削人民的本質,非一般作者所能道。
上一篇:王昌齡的故事
下一篇:王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