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均: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峰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南朝吳均的山水文久享盛譽。這篇以清新峻峭的文筆和摯愛眷戀的心情生動地描繪了淅西山水風光,讀之猶如隨其蕩舟于富春江,壯觀奇景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旖旎的大自然美景之中。
吳均山水文的長處在于不為寫景而寫景。他寫景是為了抒情,景物描寫中滲透著清高隱逸的主觀情感,做到景中含情,意境深遠。起筆兩句“風煙俱凈,天山共色”,乍看純粹寫景,細加品味即知兼具抒情。前句表達秋高氣爽所給予作者的一種澄靜怡然的美感,也就是說,這“凈”字一語雙關,它既是對萬里無云的形容,也是作者內心感受的寫照。后句“色”字不能機械地理解為具體的某種顏色,因為天是蔚藍色的,山是青翠色的,無論近視遠眺,兩者都難以混為一色。實際上,這“色”字同樣一語雙關,它既渾指自然景觀之色,更特指心理上的色調感,蘊含著作者拋開俗事,遨游山水時油然升起的輕松愉悅心情。
吳均傾心山水,對于自然界的風光聲響具有敏銳的審美感受力,并且具有提煉美和表現美的藝術創造力,他善于抓住自然景觀的典型特征,勾勒一兩筆,就使景物維妙維肖地躍諸紙上。試看此文對富春江的描寫,“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首先形容江水蒼青碧綠,深澄透澈,然后承上發揮,將“千丈見底”進一步具體化和形象化——連水中游來游去的魚兒和江底細小的砂石都歷歷在目。這樣一刻畫,寥寥八字就使讀者對富春江的澄澈明凈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最后兩句用形象的比喻描繪富春江的另一種景象——急流快過脫弦的飛箭,猛浪仿佛奔騰的駿馬,讀此兩句如見驚濤,如聞駭浪,江水雄壯的氣勢令人驚心動魄。在這六句中前四句描寫江水安流時的澄澈,是富春江特有的陰柔之美,后兩句渲染江水奔瀉時的迅猛,這是富春江別具的陽剛之美,兩相比照,互相映襯,富春江更顯得搖曳多姿,美不勝收。
吳均識鑒高遠,筆意超俗,他不是呆板地描摹山水景物的外形,而是根據內心獨特的感受,展開藝術想象之翼,銳意表現自然景物的神韻氣勢。他這樣描寫富春江兩岸的高山:“夾峰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兩岸的高山峻嶺,憑借各自險要的地勢,競先向高空起升,較量著誰高誰遠,它們爭先恐后地指插云霄,造成了連綿不斷的群山。靜止的山巒“爭高直指”,儼然有了生命,這是多么奇崛奔放的景觀!這里作者把隨舟飄蕩所產生的群山晃動的心理錯覺,加以大膽的藝術想象,夸張地構思出群山競奔藍天的圖景,這樣一來變山巒的靜態美為動態美,揮灑幾筆就點化出群山的宏偉氣勢,真是匠心獨運,達到了藝術上神似的絕妙境界。
吳均具有音樂家的敏銳聽覺,他善于捕捉大自然的音符,并把它編組成清脆悅耳的樂章:“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里石上叮咚的泉聲和空中嚶嚶的鳥鳴互相融匯,宛轉不斷的蟬聲和此起彼伏的猿啼遙相呼應,組合成一支生意盎然的大自然交響曲。
在淋漓盡致地描寫了富春江山水勝景之后,直接抒發由眼前美景所激發的感慨:“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綜觀全文,不難體會所謂“望峰息心”、“窺谷忘反”,實際上是將山水美景與仕途競進加以對比,并用前者否定后者,用大自然的安謐寧靜否定仕途的囂鬧危險,用大自然的雄偉壯闊否定仕途的卑微渺小,用大自然的欣欣向榮否定仕途的昏暗沒落,這些正是作者“素重幽居”,系情山水的思想根源,也是他由以自我凈化的意趣所在。
上一篇:譚元春《三游烏龍潭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