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瑞明
《清代學術概論》是一部簡明的清代學術史。本書作者梁啟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他主張君主立憲,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政論家。蔣方震寫《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史》,請他作序,他下筆不休,十五天中寫成五萬余字,因成此書。他認為清代學術,前半期為考證學,后半期為今文學。而今文學又實從考證學衍生而來。梁啟超在自序中說,本書即以兩者為主,其他則屬附庸。
本書指出,清代思潮是對宋明理學之一大反動,可分為四期:一為啟蒙期,代表人物有顧炎武、胡渭、閻若璩,主張脫離宋明儒的羈絆,辨偽求真。二為全盛期,代表人物有惠棟、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對宋學不議不論,為考證而考證,為經學而治經學,其治學的根本方法在實事求是,無征不信,其治學的范圍甚廣,中心是經學,包括小學、音韻、史學、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薄⑤嬕莸取H秊橥懛制?,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梁啟超自稱是“對于今文學派為猛烈的宣傳運動者”,并說他的排滿共和之論,遭到其師康有為的反對,還講到:“啟超之在思想界,其破壞力確不小,而建設則未有聞,晚清思想界之粗率淺薄,啟超與有罪焉?!绷簡⒊@類自敘,是我們研究清代學術史第一手的參考資料。清學之蛻分期,同時即其衰落期。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表白,他對清初大師,最尊敬顧、黃、王、顏。顧炎武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宗師,主要是完成了一套較好的研究方法,其要有三:一曰貴創,反對摹仿依傍;二曰博證,旁征博引,詳其始末;三曰致用,即聯系實際,務使學問與社會發生密切關系。清代經學之祖推顧炎武,史學之祖推黃宗羲,黃宗羲最有影響于近代思想的是《明夷待訪錄》,他大膽揭露專制君主的罪惡,梁啟超、譚嗣同倡民權共和之說,將其書節抄,印數萬本,秘密散布,對晚清思想的轉變,起了很好的作用。對晚清思想給予極大影響的王夫之的學說,被認為“天地元氣,圣賢學脈,僅此一線”。戴震、譚嗣同的思想,受其影響最深。梁啟超認為在清代諸儒中,尤為挺拔的當推顏元,他唾棄“宋學”和“漢學”,主張:為做事故求學問,做事即是學問,舍做事外別無學問。他要求人們以實學代虛學,以動學代靜學,以活學代死學。
本書還專門介紹了讀書方法,大抵清代好學之士,每人必置一札記冊子,每讀書有心得則記之。又說,清儒之治學,純用歸納法,具體介紹了四個步驟:先留心觀察,對同類事項作比較研究,提出見解,再從正面、旁面、反面求證,合則存,不合則棄。
本書收入《飲冰室合集》,公元1954年,中華書局據以重印單行本。
上一篇:王瑞明《洛陽伽藍記》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張翼之《清會典》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