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6】干部分類考核方法研究
(戴曉曙主編,黨建讀物出版社,23萬字,2019年2月第1版,39元)
這本書以干部分類考核為主線,采取主報告與專題報告相結合的形式,全景式地回顧和分析改革開放以來干部考核制度發展的全過程,梳理剖析曾經遇到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思路。
一套完整的干部制度是由選拔、任用、考核、培訓、調配、監督、獎懲、薪酬、退(離)休等不同部分所構成的,各部分之間相互配套并銜接,承擔著選拔任用、培養教育、考核評價、管理監督、激勵約束等綜合功能。
“下去一把抓,回來再分家”。
黨的領導的能力、人民民主的水平、依法治國的質量,共同決定著我們制度自信的強度和持久度。
實行選任制、委任制、聘任制等多措并舉的選拔任用方式,完善分級分類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提高知事識人和嚴格管理的水平。
考核是干部管理工作的基礎環節,是正確地使用、培養、教育和獎懲干部的前提,是準確識別干部、激勵干部進取、規范干部行為的主要手段。
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組織的關系,構成“人事”的三個要素。
做到“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更應在專門化、細分化、精準化上走在前面。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總結從政經驗時,曾寫下《放言五首》,其中傳世于今并為人稱道的是之三:“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后,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審舉,審舉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國家不治者也”。這段話是前秦丞相王猛向皇帝苻堅的諫言,意思是:治理國家的關鍵在于得到人才,獲取人才就要審慎地選拔,審慎選拔又取決于能否通過調查研究掌握真實情況。只要能夠做到選賢任能,國家一定能實現大治。
分類考核一定要有鮮明的目標導向,突出針對性。堅持事業為上,實行考事與考人相結合。
定性分析無能為力之時,往往正是定量分析大顯身手之時;定量分析一籌莫展之處,常常正是定性分析長驅直入之地。
個別差異、人職匹配、現代人才測評、公正之理論。
引領、激勵、體驗、監測、導向之功能。
全面聽取“管他的”“他管的”“他服務的”“他身邊的”知情者的意見,按照代表性、知情度、關聯度,多元設置評價主體,形成對干部的“全景式”考核評價。“兩測評、三評價”。
上一篇:帝王師:張居正
下一篇:干部工作問題:任職考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