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呂澂
1896年生,字秋逸,別號秋子。江蘇丹陽人。著名佛學家、美學家。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積極傳播美學思想,是近代從事美學研究并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之一。美學方面的著述主要有: 《美學概論》、《美學淺說》、《現代美學思潮》、 《西洋美術史》等。與近代許多學者一樣,他的美學和藝術觀點的形成,主要是來自西方資產階級美學思潮的影響。特別是德國實驗美學家摩伊曼(Meumann)的影響,貫徹于他的美學著作之中。
他認為,西方美學從古代發展到現代,從研究對象到研究方法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古代研究美的本質,運用哲學思辨的方法;現代研究美感經驗,運用科學的方法。他把科學的方法又區分為心理學的方法和非心理學的方法兩種。所謂“非心理學的方法”主要指社會學的、人類學的、歷史學的方法。這種方法主要不是研究美感,而是研究藝術的價值、起源、進化等。他認為,心理學的方法和非心理學的方法,表面看來正相反對,實際上是有關聯的。心理學的方法研究美感,但不能不涉及藝術;而非心理學的方法研究藝術,也一定會涉及美感。從審美過程看,美感是孕育,藝術是結果,二者一貫到底,不能割裂,唯有把二者統一起來進行研究,才是正確的、全面的方法。
摩伊曼提出以“美的態度”為美學研究的根本問題,恰好把二者統一起來。因而摩伊曼的美學學說比較完善、合理,使呂澂更為信服。呂澂認為,所謂“美的態度”第一層含義是美的辨別與鑒賞,進一步的含義則是藝術品的創造。美的態度具有直觀性與靜觀性。直觀即感性,與抽象的概念的“理論的態度”相區別;靜觀即超利害關系,與“實踐的態度”相區別。呂澂的美學著述,主要是按照摩伊曼的基本觀點所作的發揮。呂澂認為,美之為美以及藝術創作之成為可能,決定于主體的“美的態度”。 “我們用‘美的態度’鑒賞藝術品固然辨得一種藝術,用同樣態度去對待人事,自然也沒有什么不是藝術”。他所謂的“藝術”指的是審美活動。也就是說,由于主體具有一種“美的態度”,通過“感情移入”把“生命”外射到對象中去,因而才成為藝術的境界。他認為,藝術境界(甚至稱為藝術社會)是超功利目的的,與現實社會“全不調和”。這種不調和,并不是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二者可以同時并存,因為理想是可望而不可即,而藝術社會對于具有“美的態度”的人是“時時的實現了”的。很明顯,他的“美的態度”說具有主觀唯心主義的根本缺陷。但是,他的藝術批評又具有歷史的進步性。他用西方資產階級美學思想,反對封建主義文藝舊傳統,反對創作中的因襲模仿和低級趣味,主張創新,提倡表現高尚的人格精神。
“五四”前夕,在“文學革命”運動影響下,他首先提出“美術革命”。他說: “自昔畫者,非文士即畫工,雅俗過當,恒人莫由知所謂美焉。近年西畫東輸,學校肄習,美育之說,漸漸流傳。乃俗士鶩利,無微不至,徒襲西畫之皮毛,一變而為流俗,以迎合庸眾好色之心。……我國美術之弊,蓋莫甚于今日,誠不可不亟加革命也。”他不僅提出切中時弊的問題,而且作了較深刻的理論分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歷史和邏輯的方法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呂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