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瑞明
清代人寫的清代學術史有《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及《學案小識》。
公元1811-1818年(嘉慶年間),江藩著有《漢學師承記》八卷,對嘉慶以前的漢學專家為之立傳的四十人,附傳十七人,分別敘述其生平、師承、著作,并扼要摘錄其見解。江藩所標榜之“漢學”,是因反宋明理學、恢復兩漢經術而得名。漢末經師,惟以考訂名物,解釋訓詁為治經之正軌。清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士人為明哲保身,紛紛步漢末經師之后塵。清代漢學家有吳派、皖派之分,吳派源于惠周惕、惠士奇,而集成于惠棟,其后繼者有錢大昕、王鳴盛、江聲、汪中、余蕭客。皖派源于江永,成于戴震,后繼者有金榜、孔廣森、凌廷堪、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漢學師承記》專寫清代漢學家的傳略,重吳派而輕皖派,吳派列于前,皖派殿后。書中雖有錯誤,但有參考價值,特別是書后附有《經師經義目錄》按書名分條敘述,有可取之處。
江藩又撰有《宋學淵源記》二卷,卷上記孫奇逢等十人,卷下記韓孔當等二十一人,附記八人,所記皆清代理學家,故名“宋學”,所記皆甚簡略。
公元1845年后(道光二十五年)唐鑒撰《國朝學案小識》十五卷,記述清代前期學術史,首為《傳道學案》,記陸稼書四人,唐鑒在序言里對陸稼書推崇備至:“有先生之辨之力,而后知陽明之學,斷不能傅會于程朱;有先生之行之篤,而后知程朱之學,斷不能離格致誠正,而別為宗旨。”這是說,陸稼書是真正繼承朱熹的理學大師。“有宋之朱子,即有今之陸先生也。與先生同時諸儒,以及后之繼起者,間多不及先生之純。而能遵程朱之道,則亦先生之心也。”《傳道學案》之后有《翼道學案》、《守道學案》、《經學學案》、《心宗學案》,列入學案的一百七十余人,另外列入待訪錄的八十余人,兩共二百五十余人,一律尊稱先生,每傳后附有同學,或從游諸子,或問答諸子。
唐鑒《學案小識》著重宣揚理學,與江藩《漢學師承記》之著重宣揚漢學相對立。他們各有偏見,江藩抱有漢學外無學問的偏見,在《漢學師承記》中,竟將開創清代學術風氣的重要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二人置于最后一卷,以為此二人近于理學。江藩《宋學淵源記》對清代有名的理學家,以為“國史”有傳皆不及之。但漢學家在“國史”有傳,卻都寫進了他的《漢學師承記》。參考其書時,必須了解其門戶之見。
公元1936年,世界書局將《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學案小識》合訂一冊出版。
上一篇:崔曙庭《漢書》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金其《漢官六種》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