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崔曙庭
《舊唐書》二百卷,后晉劉昫等撰。
《舊唐書》本名《唐書》,后人為了與北宋歐陽修、宋祁等人所編撰的《新唐書》相區別,所以就加上一個“舊”字。本書是官修史書,參加編撰的人很多,按一般的慣例,在署名時只寫上監修人的名字。劉昫在書成奏上時,恰好擔任宰相兼監修的職務,所以就署他的名字。劉昫,字耀遠,涿州歸義(今河北涿縣)人。生于公元88年(唐僖宗文德元年),卒于公元947年(后漢天福十二年),年六十歲。他在后唐和后晉時,兩度擔任宰相兼監修國史。據《資治通鑒》所載,劉昫于公元944年(后晉開運元年)七月,以宰相監修國史。《舊唐書》修成奏上在第二年六月。可見劉昫任監修不到一年時間,實際上對于修史未作多少具體工作,掛名而已。
早在后唐時,就準備修唐書。到公元941年(后晉天福六年)二月,乃命戶部侍郎張昭遠、起居郎賈緯、秘書少監趙熙、吏部郎中鄭受益、左司員外郎李為先等修唐史,以宰臣趙瑩為監修。不久,戶部侍郎呂琦、戶部員外郎尹拙也參加了這一工作。到公元945年(開運二年)六月,歷時四年多一點時間,全書就修成了。在趙瑩監修時,他對組織人力和制定體例等方面,還作了一些工作。以后,宰相桑維翰也擔任過監修,最后才是劉昫把修成之書領銜上奏的。前后參加修史的人員雖很多,但實際撰寫者還以張昭遠、趙熙、呂琦等出力最多。
后晉張昭遠等編寫《唐書》時,距唐的滅亡僅三十多年,時間隔得不遠,搜集史料應該是比較方便的。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一個封建王朝,它對編修歷史是很重視的。不僅對它的前代,如晉、梁、陳、齊、周、隋等朝,都修有“正史”,對本朝的歷史,也設有史館,組織人力,不斷地從事編撰。這些史著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編年體性質的實錄,一是紀傳體性質的國史。《舊唐書》的編撰者就是根據這兩部分材料寫作成書的。唐代對實錄的修撰比較盛行,在整個二十一個君主中,武宗以上十六個君主均有實錄,宣宗以后,實錄不存。今天保存下來的,只有《順宗實錄》五卷,因為是大文學家韓愈所撰,保存在《韓昌黎集》中。國史有本紀、列傳,是在實錄的基礎上編寫的。唐代曾幾次修國史,唐初有吳兢寫成六十余篇,玄宗時韋述撰國史一百十一卷,肅宗時柳芳等又就吳兢的著作,成書一百三十篇,上起高祖時,至肅宗乾元時為止。以后又續撰到憲宗元和時,終未續全。由于國史、實錄,都是前期較詳備,后期有缺略,所以《舊唐書》所載史事,大致也是詳于開元、天寶以前,而略于宣宗以后,原因就在這里。
《舊唐書》有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共為二百卷。記事上起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下訖公元907年(哀帝天祐四年),共計二百九十年的歷史。本紀二十卷,記載二十一個皇帝的事跡,其中包括我國第一個女皇帝《則天皇后紀》。由于各人在位時間的長短和內容多少不一,有的是一人兩卷書,如太宗、高宗、玄宗、德宗等即是。有的是一人一卷或一卷半,有的則僅為半卷書。如《順宗紀》因其在位只七個月,內容不多,乃與《憲宗紀》同卷。紀末有“史臣韓愈曰”字樣,可知是采用韓愈所撰《順宗實錄》刪削而成的。《舊唐書》的本紀部分比《新唐書》詳盡得多。從卷數比較,《新唐書》是十卷,僅及《舊唐書》的一半。從內容分量計,新標點本《舊唐書》本紀有八百一十四面,《新唐書》僅三百零六面,最后一個皇帝《哀帝本紀》,《舊唐書》有一萬三千零數十字,而《新唐書》只一千零數十字,分量的懸殊,可見一斑。
志三十卷,有十一個名目,前史所有的門類,大致齊備。雖略嫌簡略,但有關當時的典章制度,均有所記載。其中以《禮儀志》、《職官志》、《刑法志》、《食貨志》等志比較好。在《食貨志》中,對唐代的土地制度和租庸調、兩稅法等賦稅制度,記載較詳,是考察唐代經濟情況的重要資料。而《歷志》和《經籍志》只敘述到玄宗時為止,可能由于史料缺乏,只能就當時所見,敷衍成篇。
列傳一百五十卷,記載著唐代近三百年的各類歷史人物的事跡。據明人聞人詮統計,共載人物有一千一百八十余人之多,數目還是很可觀的。列傳第一、二卷是《后妃傳》。從第三至第六卷,是記載李密等隋末農民大起義的領袖和有關人物的。這一部分內容由于《隋書》記載不詳,所以對于研究隋末農民戰爭情況,是十分重要的。關于黃巢大起義的歷史事跡,編撰者把它擺在列傳的最后一篇中,使之與安祿山、朱泚等同在一起,傳目上雖未如《新唐書》那樣標明為《逆臣傳》,但同樣是以“叛逆”看待,那是灼然可見的。本書《黃巢傳》所載的內容,遠不及《新唐書》詳備,所以研究這次農民大起義的整個歷史清況,單憑《舊唐書》提供的材料是遠遠不夠的。專傳中,對唐代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史學家如魏征、郭子儀、韓愈、柳宗元、李白、杜甫、李延壽、劉知幾等,均有較詳細的記載,是研究這些人的生平和成就的重要根據。列傳中有類傳十三目,其中以《宦官傳》、《酷吏傳》、《儒學傳》、《文苑傳》等傳為好。特別是《文苑傳》,有上中下三卷,記載著當時有名的文學家和有關人物一百余人。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文學很發達的一個朝代,其中尤以詩為盛。清代編輯《全唐詩》,尚存四萬八千余首,作者達二千二百余人。所以《文苑傳》中所載的雖已不少,但也只是一少部分。當然有些著名的文學家,如韓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等,已單獨有傳,而不包括在《文苑傳》中。類傳雖是以類相從,但在歷代紀傳體“正史”中,列入類傳的,往往以二、三流人物居多,而第一流人物常是單獨有傳,而不編入類傳。不僅本書《文苑傳》是這樣,又如《儒學傳》也是如此。象孔穎達曾參與撰定《五經正義》,是唐代有名的經學大師,因他已另有傳,就不列入《儒學傳》了。此外,如《方伎傳》中,記載了天文學家僧一行、醫學家孫思邈的事跡,也是很有價值的。
由上可見,《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應該充分肯定的。由于后晉距離唐代時間近,文獻尚存,經作者的大力搜集,史料大體是完備的。所以北宋司馬光在修《資治通鑒》時,就以采用《舊唐書》的地方為多,從這就可以說明《舊唐書》的價值所在。至于不足的地方,一是在抄撮唐代史料的過程中,缺乏剪裁熔鑄之功,因而使內容顯得繁瑣冗雜,文字也不夠潔凈。另外,由于成于眾手,重復疏漏之處,亦有不少。如楊朝晟傳,在卷一百二十二和卷一百四十四凡兩見,便是一例。
自從《新唐書》問世以后,由于作者歐陽修等名氣很大,為人們所崇信,因而《舊唐書》就逐漸不為人們所重視,流布日稀。到明代嘉靖年間,聞人詮想翻刻此書時,已有“苦無善本”之嘆。經他“窮搜力索”,總算湊成了一部完書,刻成行世,但仍有錯亂。清人岑建功于道光年間曾校刻此書,廣為印行。中華書局1975年出版的點校本《舊唐書》,就是以岑氏刻本為工作本,參校了其他各種版本,擇善而從,整理付印的。
上一篇:崔曙庭《舊五代史》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張翼之《明會典》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