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崔曙庭
《南齊書》五十九卷,梁蕭子顯撰。
蕭子顯字景陽,南蘭陵郡南蘭陵縣(今江蘇常州市)人。生于公元489年(齊武帝永明七年),卒于公元537年(梁武帝大同三年),年四十九歲。蕭子顯是齊高帝蕭道成之孫,豫章王蕭嶷之子,七歲即封為寧都縣侯,以王子例拜給事中。入梁,以長于文才,為蕭衍父子所器重,累官國子祭酒、吏部尚書、侍中、仁威將軍、吳興太守等。他為人好學,長于著述。《梁書》本傳記載他的著作,除《齊書》六十卷外,尚有《后漢書》一百卷,《普通北伐記》五卷,《貴儉傳》三十卷,《文集》二十卷。據《隋書·經籍志》記載,蕭氏所撰《后漢書》一百卷,當時已經散失了,另外還撰有《晉史草》三十卷。可見他對史學是頗有研究,并取得相當大的成果。
南齊是繼宋以后在南方建立的一個短暫的王陰。從齊高帝蕭道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建國,到和帝蕭寶融中興二年(公元502年)滅亡,只維持了二十四個年頭,實際上只有二十三年時間。《南齊書》就是記錄這段歷史的。原來本稱《齊書》,以后為了與唐李百藥的《北齊書》相區別,乃改稱《南齊書》。《梁書·蕭子顯傳》和《隋書·經籍志》所記,都是六十卷,但《舊唐書·經籍志》著錄時,就只有五十九卷了,現在通行的即為五十九卷的本子。劉知幾《史通·序例》篇中說,《南齊書》有《序錄》一文,內容很好。后人推論散失的一卷,可能就是《序錄》,因全書中紀傳和志的篇目,均完整無缺,看不出有散失。
蕭子顯是齊、梁時人,當南齊滅亡時,他已十四歲。由他來寫南齊的歷史,就是當代人寫當代史,對于當時的歷史情況,應該是很熟悉的。同時還有現成的齊史資料,供他采擇,這也是一個有利條件。齊高帝建元二年(公元480年),蕭道成即命檀超、江淹任史官,編撰國史。據《檀超傳》所載,史書雖未編成,但條例卻已擬就,并經過討論以后,確定下來了。在梁代,沈約著有《齊紀》二十卷,江淹著有齊史十志,吳均著有《齊春秋》三十卷,這些書都可以為作者撰《南齊書》提供方便。
《南齊書》有本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共為五十九卷。本紀八卷,記七個帝王之事。高帝蕭道成,事跡較多,分為上下兩卷。郁林王蕭昭業,海陵王蕭昭文、和帝蕭寶融等紀,由于他們在位時均很短,可載的史事不多,單獨成篇,甚為單薄。蕭子顯寫《高帝本紀》,是孫子為祖父作史,在二十四史中是不多見的。正由于這個關系,回護溢美的地方,處處可見。如蕭道成逼宋順帝禪位于己,隨即又派人將他殺害,而本紀中只說:“汝陰王薨”,看不出宋順帝是被殺害的。更有甚者,在本紀末尾的“論”中,蕭氏引孫卿的話:“圣人之有天下,受之也,非取之也。”意思是說蕭齊的得天下,乃是由于受命,而不是奪取。這是明顯的粉飾之詞。
志十一卷,分為八目,大體與《宋書》相同,只是沒有《律歷志》,而加了一個《輿服志》。八志中以《百官》、《州郡》二志較好。《百官志》簡要而有條理,有的重要官職并述說設置的變遷情況。《州郡志》對當時郡縣設置,敘述甚詳,較為有用。宋齊二書,均無《食貨志》,這是它們不足的地方。
列傳四十卷,作法與《宋書》略同,但是有的類傳,在名目上稍有改動而已。如改《宋書》的《良吏》為《良政》,《隱逸》為《高逸》,《思幸》為《幸臣》,《索虜》為《魏虜》等。此外又另立《文學傳》。傳中所敘十人,都不是什么著名的文學家,但是卻把我國著名的大科學家祖沖之,收入此傳。傳中記載了祖沖之上《大明歷》表及造指南車、千里船、水碓磨等事跡,這些都是重要的科學技術資料。蕭子顯不僅為他的祖父蕭道成作本紀,極盡回護、頌揚之能事,而為他父親豫章王蕭嶷作傳,同樣盡是褒美頌善,將傳文鋪張到七千字。同時在傳文次第的編排上,也別出心裁,以示尊顯。按一般道理,蕭嶷是蕭道成的兒子,他的傳本應列于高帝諸子之中,然而蕭子顯沒有那樣做,而是將蕭嶷單獨列一傳,擺在文惠太子之后,為本書的第三篇列傳,至于高帝諸王則另為一傳,排在列傳第十六篇。這種利用修史來為自己的家庭樹碑立傳的作法,頗為后人所非議。
《南齊書》敘事,文字比較簡潔,只有《蕭嶷傳》是例外,原因已如上述。因此,唐初李延壽編寫《南史》,在抄錄《宋書》時,認為它太繁蕪,刪去了不少作者認為無用的文字,而對于《南齊書》不僅沒有刪削,并且還增加了不少內容。如《王敬則傳》記宋順帝被迫禪位,王敬則逼其出宮時,《南史》增加有:宋順帝問王敬則,是不是就要拿去殺頭?王敬則回答說,只是換一個地方住;并說你們家過去奪取司馬氏政權也是這樣辦的。順帝知道沒有好下場,悲泣地說:惟愿生生世世不再與帝王這個職位打交道。蕭子顯不寫這段話,也許是為掩飾其祖的篡奪事跡,但《南齊書》記事不累贅,畢竟還是一個優點。
《南齊書》的缺點,除上面提到的多回護溢美之外,宣傳宿命論和因果報應等也是比較突出的。南朝佛教盛行,南齊時雖還不及后來梁時那么興盛,但在《南齊書》中,反映這方面的內容還是很多的。蕭子顯本人就篤信佛教,大談禪理。如《高逸傳·論》就是一篇集中宣揚佛理,批駁其他多家學說的論文。另外,蕭氏仿范曄《后漢書》的作法,各篇之后,既有“史臣曰”,也就是傳論,又有贊,用韻語寫成,這樣頗覺繁冗。有的志和類傳前面,還有序,概括介紹全文內容大意。從序、論中,可以考見作者的思想和史觀,還是有用的文字。
記載南齊的史書,現存最早的只有這部《南齊書》,其他均已散失了。《南齊書》保存最早的版本,為宋蜀大字本,《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南齊書》,即采用這個本子。中華書局1972年出版的點校本《南齊書》,即用它作底本,參校了其他各種版本,整理出版。
上一篇:吳志根《南村輟耕錄》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顧志華《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中國名著簡介